笔筒,
承载梦笔生花的典雅,
以艺术个性和文化品位,
以侍君子。
古人不吝赋予其它品格,
曰正仪止,曰思无邪。
“笔之在案,或侧或颇,
犹人之无仪,筒以束之,
如客得家,闲彼放心,
归于无邪。”
笔筒是文房雅致之物。
中国人的文化习惯是“于细微处见精神”,
笔筒虽是案头“小器”,
但它包含着很多的人文气息,
细节处甚至令人叹为观止。
一个小小的笔筒,
置于案头,
帮助文人叙说他的审美心境。
同时,
也向后人展示了他们的非凡才华。
紫檀笔床
唐代诗人岑参在《山房春事》中有
“数枝门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笔床”的句子。
到了明中晚期,
圆口直壁、造型新巧、
简约实用的笔筒开始出现,
经过能工巧匠的设计加工,
材质多样、雕镌精致的笔筒取代了笔床,
成为文人雅士的芸窗新宠,
至今盛而不衰。
笔筒初兴时,
多用竹木之类的材料,
取材方便,
又为文人提供了亲自操刀发挥创造的空间。
当时文人墨客写竹、画竹、刻竹
及收藏竹刻作品之风兴盛,
竹木笔筒备受青睐。
正是由于文人士大夫的参与,
使笔筒更具书卷气和文化寓意。
笔筒的走红,
与制作笔筒中大师级的人物出现
也有极大关系。
明代中晚期的朱松邻、朱小松、朱三松祖孙三人
都是制作笔筒的大家。
明晚期,朱三松,竹雕仕女笔筒,高14.6厘米,口径7.8厘米,足径7.7 厘米,清宫旧藏。
朱松邻刻竹善用深刀,
纤巧玲珑,细致入微,
所刻“松鹤笔筒”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