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川北在线
微信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西南交大校长徐飞:以“闹钟、尺子和电筒”寄语大学生奋斗精神
时间:2019-01-23 15:19   来源:大众生活报   责任编辑:青青

  原标题:西南交大校长徐飞:以“闹钟、尺子和电筒”寄语大学生奋斗精神

  10月7日,央视《百家讲坛》“我们的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节目播出,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在节目中发表演讲。他表示,“把自律的闹钟、自强的尺子和自觉的电筒拿在手上、装在心上。最重要的是,将自律、自强、自觉切实体现在行动上。”

21.jpg

  西南交大校长徐飞

  10月7日,央视《百家讲坛》“我们的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节目播出,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在节目中发表演讲。大学,是价值塑造、人格养成、能力培养、知识探究的殿堂。徐飞也表示,“大学是唤醒奇迹的地方,是超越功利的圣地,是飞扬理想的疆域。”

  因此,新时代,学子如何在奋斗中趋利避害适应社会?如何实现个人价值收获真正成功?徐飞也送出了“闹钟、尺子和电筒”三件礼物,寄语大学生在“自时代”的自我发展。“把自律的闹钟、自强的尺子和自觉的电筒拿在手上、装在心上。最重要的是,将自律、自强、自觉切实体现在行动上。”徐飞说。

22.jpg

  以下为徐飞在《百家讲坛》的演讲实录:

  观众朋友们:

  大家好!

  非常荣幸,做客《百家讲坛》“我们的大学”节目,借此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到1964年,那一年中国干出了一件震惊世界的大事情——包括西南交通大学校友陈能宽、姚桐斌、吴自良等在内的中国专家团队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在世界的东方,在古老的罗布泊,那一团巨大的蘑菇云承载着一个民族一百年不曾消亡的信念,在一声巨响中轰然升起,由此标志着一个饱受磨难历尽坎坷的伟大民族,重新踏入了世界强国的行列。

  大学是唤醒奇迹的地方,是超越功利的圣地,是飞扬理想的疆域。作为西南交大的第65任校长,如何让学子们追随先贤,尽快成长为有社会担当和健全人格、有职业操守和专业才能、有人文情怀和科学素养、有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有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的“五有”交大人?如何在奋斗中趋利避害适应社会?如何实现个人价值收获真正成功?对于这些问题,我与同学们通过多种方式有过深入交流,并在2017级开学典礼上,送给同学三件礼物。今天,我也想把这三份特殊的礼物送给你们,送给电视机前的年轻朋友。

  这三件礼物分别是:闹钟、尺子和电筒。

  闹钟,这是我送给观众朋友的第一份礼物。

  当今是怎样的一个时代?如前所述,原子弹成功爆炸反映的是那个时代的典型特征——集中力量办大事,以及高度的计划性和指令性。而当代到处充满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创客的自设计,3D打印的自制造,智能APP自诊断,书刊杂志自出版,分布式自发电,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自感知、自决策、自管理、自适应、自实现等,“自”已然成为当今现象级的标识。

  我姑且称当今时代为“自时代”。“自时代”最伟大之处,就在于自由自主。过往的平台约束、体制约束、资源约束、时空约束松弛了,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平台、资源、知识、技术、机遇的充分供给,个人自主性、独立性、选择性的大大增强。在“自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有属于自己的舞台,都有机会出彩。

  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性。“自时代”在带给大家最大限度自由自主的同时,也很容易使人自由散漫、自说自话,很容易让人自娱自乐、自我放纵。因热衷于做“网红”而自吹自夸、自恋自大,或反向的自怨自艾、自卑自闭,甚至自残自毁也并不鲜见。

  如何在“自时代”自处?一些年轻人明明是得过且过、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将得失成败视作宿命。多少人在追求自律的过程中,掉入舒适区,热情减退,忘却初心,宝贵的青春韶华就这样在时间的氧化中委顿。殊不知,多年后幡然醒悟,才发现万事蹉跎、为时已晚,唯有感慨时光易逝、遗恨终身。

  希望青年朋友们给人生上好闹钟,随时警醒自己,通过改善放任自流的任性,以期端正自身的行为。实际上,警醒是一种自律,自律需考量行动的长远价值,树立行动的边界意识。比如遵守法度,恪守公德,慎独、慎初、慎微等。长此以往,必能宁静内心,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作为西南交大第一位中国教授,罗忠忱先生堪称自律的典范。黄万里在回忆他的恩师罗忠忱时写道:“在学十九年,承恩中外师长不啻百人,然于教诲恳切,授法精湛,任职认真,视学校如家庭,视学生如子女,60年如一日,盖未有出吾师之右者。”时至今日,这样的教师在交大依然大有人在。

  60年如一日,这是怎样的自律!自律贵在持之以恒,美好的品行离不开坚守。纵观身边的成功者,无不是将自律融入血液骨髓,乃至成为身体和灵魂的一部分,在“苦行僧”似的前行中,不断超越和成就自我。诸位要向榜样学习,自律从点滴做起,从当下做起,从早睡早起、坚持阅读、经常锻炼等日常生活做起。这些行动看似不难,但要坚持不懈,实则不易。请认真对待每一个当下,假以时日,当会见证一个更好的自己。我坚信,你们的日积月累,早晚会成为别人的望尘莫及。

  第二份礼物,是尺子。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人有自我意识,自强不息。中国华夏文明的精华,亦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人当自强,自强当自立、自信、自勉。诸位可用尺子时常丈量自立的长度、自信的宽度和自勉的厚度。

  一是自立的长度。自强首先要求自立,独立自助,自力更生,信奉“自助者,天助之”。一些年轻朋友可能尚未意识到自己仍处于“巨婴国”的“宝宝”期,这很不好,要在心智上尽快成熟,人格上尽快独立。要把争取个人利益和幸福,放在自己努力的基础上。要学会对自己负责,对自己承担责任,自己掌握命运。还要学会适应各种环境,敢于自我磨练,经风雨见世面,不断打造和强化自立能力。

  二是自信的宽度。本质上,自信是一种自我肯定、自我宣誓的意志。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力量,尤其相信观念和思想的力量。充满自信的人,才会大力开发自身潜力;才会择善固执,敢排众议;才会勇于正视自己缺点并善于不断改进。自信不是自高自大,孤芳自赏,而是基于对自己的客观认识。自信也不是自以为无所不能,而是对自己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以及把事情做得尽可能好所抱有的坚定信念、信心和信任。当然,要自信就得増广见识多读书,唯如此才有自信的底气,才会“腹有诗书气自华”。

  三是自勉的厚度。自勉是自我勉励、自我鼓舞和自我激励,也就是自我发动、自我策动,自我调动和自我调适。自勉者不悲观、不颓废、不自弃,不怨天尤人;不求近功、不安小就,也不过分为难自己。自勉者善于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天赋和兴趣;善于洞悉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善于扬长避短按照自己的比较优势来确定努力方向,从而使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尽情发挥,使生命中蕴含的巨大潜能得以充分释放。

  创建于1896年的西南交大,122年来栉风沐雨、薪火相传,筚路蓝缕、玉汝于成。学校虽屡迁校址、数更校名,饱尝磨难,却巍然屹立不倒,深刻地融入国家、民族顽强奋斗和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不懈追求“文轨车书郅大同”的理想,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大气沉稳、弦歌不断。学校先后培养了以茅以升、竺可桢、林同炎、黄万里、钱崇澍、庄俊等为代表的多位科学大师和工程泰斗,培养了以62位海内外院士为代表的30多万名栋梁英才,在诸多领域特别是在轨道交通领域,创造了百余项中国第一乃至世界第一,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中国高铁的发展,做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抗日战争爆发后,西南交大颠沛流离,辗转河北唐山、湖南湘潭、贵州福泉、重庆璧山……战火纷飞的岁月,师生相依为命,自力更生,一大批交大学子在豆油灯下、茅草屋中一步步成长为院士、大师。矿冶系1943届一个班走出三位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肖纪美、徐采栋,中国工程院院士邱竹贤;土木工程系1933届一个普通的班级里,走出张维、严恺、刘恢先、林同骅四位院士。

  试想,若无“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精神,“灌输文化尚交通”的自信,“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自勉,学校怎会创造如此骄人的成绩?若无对自强、自立、自信和自勉的秉持和坚守,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此等传奇又从何说起?

  第三份礼物,是电筒。

  电筒有何功能?首先是照明,让自己混沌浑噩的精神世界澄澈光明。希望大家在做好事情的同时,自觉注重“精神发育”,通过自我启蒙使自身的价值尺度、行为准则和生命意义逐渐清晰,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在“自时代”,媒体空前发达,价值和信仰更是多元、多样和多变。你们现在虽做不到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定方向,但应努力做到,把握多元中的关键、多样中的均衡和多变中的趋势。你们要学会理性平和、全面辩证地看问题,学会解决问题时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这不仅是方法论,也是精神发育的题中之义。

  其次,电筒可用来烛照前行的方向。政治家T.W.威尔逊说过,没有方向和目标的人,将永远不会觉察到任何远大的希望,也不会担负起任何伟大的事业。诸位要通过“试错”或“迭代”,尽快找到人生方向,并在此基础上明晰目标,及早做好生涯规划。当然这很难,因为“自时代”的可选择性太大,找准方向谈何容易?但即便如此,也要迎难而上。请诸位注意,试错和迭代是当下很热的两个词。试错就是尝试,在尝试中容错、纠错不断向成功迈进;迭代是相对于一次性求解而言,不断打造事物的升级版使其优化,旨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第三,电筒还用来照自己,使之自明、自觉和自省。苏格拉底曾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一过”。要努力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坚持自省自诫,对自己的起心动念和言谈举止进行检视,时常叩问是不是为人以诚、处世以信,谋事以细、做事以实,从而提升心志,过一种充实而又觉悟的人生。

  今天送给诸位的这只电筒还很特别:不用电。这项采用热电效应原理的发明,作为“黑科技”斩获了2017年Google科技大赛一等奖。送这款电筒是想告诉大家,寻常如电筒,也可以通过创新而焕发异彩。进言之,任何成熟的产品,都有改进的余地和创新的空间,正所谓创新不止,止于至善。

  至此,三件礼物已全部送出,想必大家已能体会我的良苦用心。希望诸位时刻把自律的闹钟、自强的尺子和自觉的电筒拿在手上、装在心上。最重要的是,将自律、自强、自觉切实体现在行动上。

  尼采有一句名言:“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青年朋友们,青春不是用来度过的,青春是用来绽放的。衷心地祝愿你们在“自时代”砥砺前行,精彩绽放!

  谢谢。

  本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本文作者:谢孟欢

  延伸阅读一

  西南交大校长徐飞:教授给本科生上课是天经地义

23.jpg

  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

  “60分万岁,多1分浪费。”

  这句长期在学生之间流传的“箴言”将要改写。在教育部的部署下,秋季新学期开始,各大高校开始相继调整本科教学方案,开始一系列的本科教育工作改革。这些措施包括要求改进教师评价体系,将给本科生上课作为晋升的条件之一。对于开设的本科课程也进行重新评价筛选,拟淘汰质量低下的“水课”,打造高阶课程。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近日接受南都专访时刘表示,将从源头上“把关”,从开课前论证,课程教师授课质量,学生学习情况等多方面对本科教育牢牢抓稳。

  谈“人才争夺战”:还要看一个城市的综合成本

  南都:高校的人才资源被一些城市摆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人才争夺战”也越来越激烈,你认为留住人才的关键是什么?

  徐飞:现在一些地方都在竞相比拼吸引本科生、研究生的优惠政策,短期当然会有一定效果。但长远看一个城市的人文生态环境,特别是工作生活的综合成本,是令毕业生望而却步,还是能产生强烈的移居或创业欲望,这才是最根本的东西。众所周知,北上广深房价很贵、生活成本很高,因此“逃离北上广深”的说法很流行。然而,北上广深却依然成为大多数毕业生向往和首选之地?为什么?

  这些一线城市最大的比较优势在于其“软成本”低。比如,在北上广深特别是在深圳办个注册、工商行政登记可能在一小时之内,别的城市也许要以天甚至以月为计时单位。因流程规范、依法依规行事、办事效率高、人际关系简单、工作转换方便等形成的时间成本、沟通成本、法治成本、机会成本等综合(软)成本优势,成为吸引和保有人才的关键。

  南都: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走创新路线,你觉得中国城市目前的发展瓶颈是什么?

  徐飞:我以为认知不深刻是发展的一大瓶颈。城市对自身的过往、现状和深层次问题缺乏深刻洞见,导致千城一面,产业同构和战略同质。任何一座城市都有它的渊源,有城市的历史脉络,各有各的约束条件和资源禀赋。我认为城市发展首先要把自己从何处来这个问题搞明白,再谈往何处去。

  南都:你认为城市创新的关键因素是否在于政府的服务能力以及城市的营商环境?

  徐飞:可以这样讲。城市创新确实需要政府奋发有为,大力提升服务能力,全面优化营商环境。但是,一定要处理好政府、企业、市场、社会组织等关系。该政府做的坚决到位,绝不虚位和缺位,但也不能错位、越位和抢位。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凸显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主体地位,从“全能政府”回归到“有限政府”,服务过于周到可能企业永远长不大。

  南都:有观点认为,美国高校之间沟通频繁,有利于促进共同发展,而中国的大学之间没有形成一个长效的交流机制,你如何看?

  徐飞:美国高校间的人员流动很顺畅,人员的充分流动,学者之间、学派之间观点的交流、交锋和交融,使其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为了优化学缘结构,避免近亲繁殖,他们还做出了诸如“本校博士不得留校”等制度安排。中国大学要大力倡导开放合作、交流沟通和交叉融合,打破“围墙”,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加大人才有序流动的力度。

  谈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天经地义,理所当然

  南都:今年6月,教育部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首个全国本科工作会议。作为参会者,你认为本科教育是否被提上一个新高度?

  徐飞:以前是叫本科教学工作会,今年将“教学”改为“教育”。一字之差,却意味深长。这次会议明确提出“以本为本”,即以本科为本。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在高等教育中是具有战略地位的教育、是纲举目张的教育。

  本科期间是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三观塑造的关键时候,在这时候给学生一个好的教育,能使学生获得终身受用的正知正见正能量。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大学把人才培养的本质职能进一步强化和凸显,“回归本科教育”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共同的行动纲领。

  南都:我们注意到,不少教授都忙于做研究,较少给本科生上课。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徐飞: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天经地义,理所当然。教授就得教书授课。因为忙于做研究而不上课不是理由。现实中,一些教授觉得给本科生上课一时半会看不到效果,花再多时间去备课讲课,也不像做研究那样可以通过发表论文、出版专著、申请专利等体现成果,这很可能是原因之一;此外,考核中重科研、轻教学也是重要原因。

  再者,一些教师潜意识中认为,给博士生上课比给研究生上课光荣,给研究生上课比给本科生上课光荣。学校职能部门也认为,给博士生上课比给研究生上课要求高,给研究生上课比给本科生上课要求高,因此,优质资源资源向博士生、研究生生倾斜,导致教授特别是高水平教授很少给本科生上课。

  南都:作为一个校长,你如何解决这个难题?

  徐飞:第一是讲道理,第二个是考核,第三把好晋升关。如果不给本科生上课,晋升职称免谈。你可以不上课,那你就不要想评职称,教书育人、上课站讲台是评教授的必要条件。

  并且我们要求的不仅仅是上课,还要上好课,有严格的考核。

  谈淘汰“水课”措施:学生“增负”,教师晋升要看本科教学

  南都:今年秋季开学期间,教育部发文要求高校提升本科教学质量,淘汰“水课”打造“金课”。你如何看待这一要求?

  徐飞:现在“水课”在一些学校不乏其例。我们现在反过来提倡三个“度”,即课程的难度、深度和挑战度。与此相配合,西南交大推出一系列高阶课程(Advanced Course)。学校要求老师要更加认真负责,教学大纲、教学过程、考核评价也将更加严格,从源头上、流程上保证课程的品质。

  南都:高校如何淘汰“水课”?

  徐飞:“水课”出现的原因很可能在学风、教风、校风都存在问题,是诸多环节不认真、不严格的结果。比如课程设计没到位、教材没有到位,教学过程管理没到位,对学生要求没到位,考试考核课程报告把关不严等,由于某一个或者某几个环节(因素)没到位,导致课程变成水课。出现“水课”最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没到位,教师的责任心、事业心没到位。

  西南交大素有“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双严传统。在新形势下,淘汰“水课”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着力。一是对学生合理“增负”,提升学业挑战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

  二是要求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坚持以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实行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

  当然,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持续改进的过程,需要久久为功。

  人物简介:

  徐飞,现任西南交通大学校长。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MIT)高级访问学者。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出版《战略管理》、《重混战略》、《纵横“一带一路”:中国高铁全球战略》等十余部著作、译著和教材。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及媒体发表70余篇论文和文章。主要研究战略管理、博弈论、创新战略、创新思维与战略领导力等。

  2016年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中国青年报社评为“学生最喜爱的大学校长”。

  本文来源:南都原创

  本文作者:唐孜孜、刘彩君

  延伸阅读二

  西南交大校长徐飞:做困难的事,对“拖延”说不!

25.jpg

  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

  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在2018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你们从五洲四海如期而至,准时登上“交大号”高铁,开始人生旅途的新征程。首先,我代表全校五万余名师生员工,向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同学们,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和后发国家,用不到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两三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经从一个地区性大国成长为全球性大国。尽管如此,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依然巨大。在当前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的背景下,中国的科技水平、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等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愈发凸显。因此,全国上下必须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发图强。

  然而,或许是因为压力过大、节奏过快,当前普遍存在拖延现象。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中国有86%的职场人和80%的大学生都患有拖延症,拖延症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群体的集体通病。如果说单纯的做事拖沓或者懒得去做仅是一种坏习惯的话,那么,当拖延已经影响到情绪,如出现强烈自责、不断的自我否定和自我贬低,并伴生出焦虑、抑郁、强迫等心理状况,深陷内疚感、自卑感和无序感的深渊而无法自拔时,那毫无疑问就是病态的“拖延症”了。

  拖延症(Procrastination)是一种自我阻碍和功能紊乱的、把计划要做的事情无限往后推迟的行为。很多人总在截止时间最后关头才匆忙做事,就像心理学上所讲的“未来折扣”一样,根据距离现在时间长度对事情的重要性进行削减,心理认知上觉得还在未来,就大打折扣,一直拖着不去做。实际上,拖延是一个逐渐丧失自我的过程,本应立即行动,却被等一等、放一放、缓一缓,甚至是视之不见、故作轻松、及时行乐的心态完全操控。拖延还是一种变形的生活方式和反抗周围的惯性形式,如“我更想明天做这件事”,或“有压力我才能做好”。

  一种典型的拖延是入睡拖延。结束了一天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虽然身体已经发出了想要休息的信号,可是很多人不甘心就此入睡。想必是睡觉前的时间给人一种莫名的安全感:好像只有安静的夜晚,才真正属于自己。《中国互联网网民睡眠白皮书》的调查显示,88%的被调查者因玩手机拖延入睡,本来告诉自己只刷十分钟的朋友圈、微博,结果一眨眼就已经快到凌晨。

  法国教育学家贝约尔有一句话:“绝大多数的目标是尽量不动脑子地生活”,或许他已经为现代人的拖延找到了可以解释的缘由,不去思索,不去体悟,不去感受,不去力行。一般而言,滋生拖延的温床和肇因主要有三:

  一是心灰意冷,兴趣寥寥。在接受任务时勉强,毫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着手实施时失神,无所憧憬;始终找不到完成工作和任务后希望达成的目标和满意状态,始终提不起本该有的精气神,与之俱来的自我否定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二是认知失当,怕字当头。怕自己做不到,怕自己完不成,分神分心、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以致不接触、不思考、不着手。甚或是害怕成功,因为早于既定时间完成任务的话,很可能会因此而背负更多的责任与期待。

  三是自我失衡,自大自负。在过度自信的心理驱使下,产生主动型拖延,自认为对需要完成的工作和任务胸有成竹、信心满满,相信在时间压力的迫使下灵感与创造力可以瞬间迸发,也相信在最后一刻具备足够的条件来按时交付。

  同学们,拖延是一种病,缩短了人的命。拖延是“时间杀手”的“变体”,它使人行动迟缓、时光扭曲、生命虚度,不可不察。《明日歌》曰“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人生来来往往,没有那么多的来日方长。面对拖延,要坚决说“不”,通过控制、规划和创造,活出积极精彩的人生,以当下的努力,提高行动的质量和绩效的品质。

  第一,控制惰性,点燃激情。

  拖延很大程度上是惰性使然。需知,人都有惰性,或曰人都想偷懒——懒到有时候发明很多高科技智能产品替人干活,但人(类)即便再懒,也依旧走在解决问题的路上。作为人性弱点的惰性并不可怕,怕的是被惰性控制,最怕的是放弃或逃避。放弃了,困扰你的事情就不复存在,但自己也被困在原地停滞不前;逃避永远不能解决问题,逃避被解决的不是问题而是自己。假若连开始行动的勇气都没有,人生也就败了。

  做事为何心灰意冷提不起精神?感觉辛苦和担心结果的不确定是其中的原因。但主要原因还在动机、态度和意愿方面,关键是对生活、事业热爱的缺失,以及对责任心与使命感的缺失。辛苦的感觉来自“被迫而为”,愉悦则来自于“主动想做”。不确定性是人类面临的最深的恐惧之一,诸位需对不确定性保持乐观。最重要的是用正知、正见、正能量,从心底点燃激情。因为行为的动力来自集热爱、兴趣、责任、使命于一体的激情,个人梦想、母校荣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复兴使命等都是激情之源。你们还要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善于排解灰色和负面情绪,保持饱满的激情和永不低沉的热情,主动及时地启动各项工作。

  第二,规划时间,付诸行动。

  事到临头害怕失败,是因为本领恐慌、能力不足。当下本领和能力欠缺的窘境,正是当初该学而没有学、早该做而没有做的结果。亡羊补牢,痛定思痛,不能再做“眼下大好光阴却无所事事”的人,不能再是“睡前千条路,早上起来走老路”的人。从现在开始就付诸行动,要从拖延者转变成力行者和时间管控者,在行动中提升执行任务的意志力,并以一个个阶段性目标的实现激发行动的坚持。“为学正如撑上船,一篙不可放缓”,学业和事业贵在坚持。循序渐进、坚持不懈而又充满目标感的生活是踏实的,最幸福的感觉是永远在行动的路上。

  策略上,诸位要加强目标管理和时间规划,养成“工作前梳理、工作后整理”的习惯。善于根据轻重缓急原则和20/80法则,对事项和任务进行归类排序,确保今日事今日毕。同时,工作要专注,要注意防止因三心二意而导致的时间碎片化。当下工作效率最大的杀手是手机,微信、朋友圈等都会让人分心。在此向大家推荐一个Tips“55+5”,即集中精力工作55分钟,这期间手机用飞行模式+静音模式,并使手机屏幕朝下,然后再用5分钟处理手机中的重要事情。该方法简单实用,可以很好地避免时间碎片化。

  第三,创造佳绩,追求卓越。

  一些人对即将需要完成的工作和任务胸有成竹、信心满满,相信自己即使在最后一刻也能准时交付。他们甚至认为,截止期限(Deadline)迫使下的压力可转化为最后时刻的动力,从而即使到最后也有充足的时间来完成任务。这种观点蛮有市场,以至于“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貌似成为当下一种流行的说法。诚然,最后期限的压力对于任务的完成具有一定效果,但就质量品质尤其是就工作态度而言,这样的方法不可取。

  需知,目标不是用来达成的,是用来超越的;任务不是用低标准来完成的,是用高标准来呈现的。对工作和任务不能满足于交差应付,而是要争创佳绩,追求卓越。在座各位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应该在各个方面对自己设定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与之匹配的智力和能力,才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同样是课程学习、开题报告或撰写论文,是精益求精,止于至善,还是60分万岁,过关了事,这当中有天壤之别。你们要做前者,莫负韶华,大展宏图,努力成为一等人才,成就一等事业。

  同学们,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的长度在可预见的生命中对每个健康个体都一样,然而其效度却不尽相同甚至迥异。有些人的时间很长,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了远大于时间一般性产出的成果。时间于世间万物都是不可逆转、不可复增的存在,何其宝贵!你们要与时间赛跑,归根结底,与自己赛跑,做最好的自己,让当下更好地遇见未来。

  同学们,你们经历了前一个求学阶段的长途跋涉,现在准点到达了西南交大这样一个新的人生中继站,一切都是刚刚好,如期而至。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意味着你们过往时钟的“归零”,新的人生计时由此开始,接下来的求学生涯属于你们,这一时间区间和机遇窗口也掌握在你们手中。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衷心希望你们“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担负起交通强国和科教兴国的历史重任。

  衷心祝福大家与各种美好不期而遇!

  让未来的美好如期而至!

  谢谢大家。

  本文来源: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

  本文编辑:姜淑敏、孙竞

  延伸阅读三

  西南交大校长徐飞:让未来的你不可替代

26.jpg

  亲爱的2018届毕业生,各位老师、各位家长、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

  时维六月,栀子花香。在这个满载收获充满喜悦的毕业季,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向2018届全体毕业生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也请你们和我一起,向含辛茹苦抚育你们成长的父母和亲朋,向不辞辛劳培育你们的老师由衷地道一声谢谢!

  从今天起,你们即将踏入职场或继续深造。未来令人憧憬也充满挑战,而在所有的憧憬和挑战中,人工智能(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带给我们的很可能最具冲击力。一方面,恰如Facebook的CEO扎克伯格所言,未来5-10年内,AI将大幅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如果能够良好驾驭,AI不仅可以造福人类,让人类更强大,甚或能解开人类的智慧谜底,实现人类的全面进化。另一方面,不久前BBC发布了未来被AI取代概率最高的十大职业,包括会计、保险业务员、银行职员、政府职员、人力资源管理者、房地产经纪人等。当然,他们也发布了难以替代的十大职业,例如教师、心理医生、建筑师、律师、艺术家、音乐家和科学家。

  就职场和事业而言,现代人总是害怕自己被别人替代。在日日新的快速“迭代”新时代,未来的你是否会被竞争对手取代,或被AI及其它尚不能预料的力量替代?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特别希望你们能在“深度学习力”、“创新创造力”和“爱的愿力”这三大力上持续修为发力,让未来的你不可替代。

  第一,深度学习力。

  本科毕业意味着诸位已经拥有相当的学习能力。但学无止境,尚需继续在知识、方法和素养上深度学习。在知识方面,不但要学习更加系统坚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学习宽广丰富的领域知识和综合知识;不但要学书本知识,也要学实践知识;不但要学结构化、系统化、明晰化的显性知识,更要领会非结构化的默会知识。默会知识是一种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内隐知识,是一种经常使用却难以通过语言文字符号予以清晰表达或直接传递的知识。本质上,默会知识是更趋向于活化的能形成智慧的那部分知识,需要靠理解力、领悟力、判断力,以及眼光、鉴别力、兴趣等去体悟和洞察。尽管现在计算机在记忆力、计算力、逻辑推理能力等诸多方面已远远超越人类,在速度和精准上更是让人类望其项背,但在对默会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上却大为逊色。这恰是人类的机会,也是诸位在未来赢得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需要特别下功夫的地方。

  学会如何学习(Learn how to learn),其重要性自不待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诸位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一定时间后即进入半衰期,虽然基础知识仍可用,但其他的知识将逐步甚至很快陈旧过时。现在知识半衰期迅猛缩短,由最早的100年陡然缩短至当前的3年。知识裂变速度加快,即使刚印到书本上的知识都可能被淘汰。如果不能掌握学习方法,要学会日新月异的新知识会很难、也很被动,更不用说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了。诸位要通过学习、借鉴和自我摸索,尽快找到最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养成将经验上升为概念,将概念上升为理念,把方法上升为“方法论”的良好习惯,进而适时升级、再造和重构研究范式。实际上,科学研究已经历了从“实验归纳”,到“模型推演”,再到“仿真模拟”的三次范式革命,现在方兴未艾的“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正是演进中的第四次范式革命。

  学习素养是比知识和方法更高层次的东西。素养中的非智力因素尤其值得重视,如客观、冷静、理性、求真的科学精神,以及善良、正义等知性美德。机器和人工智能再强大,其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AI有智商没情商,有智能没智慧,有专才无通才,有逻辑无情怀。因此,人类在境界上更高一筹。诸位要注重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这将使你们终生受用,也有助于提升你们的人生格局。

  在学习素养中,我还要特别强调数学素养。事实上,人工智能(AI) 的“正问题”是把目标转化为可计算的结构和逻辑,其“反问题”是通过机器学习优化一个数学过程,因此,人工智能本质上是数学问题。为更好地驾驭AI,使其更好地服务人类,人类必须具备高于AI的数学素养。此外,勤于观察、比较、联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惯于用数学中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相互转化、对称性等进行思考,善于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敏于转化、划归和反演,乐于合乎逻辑、严谨、缜密、准确地阐述思想和观点,工于运用概念和结构化方法辨明关系,精于从一般到特殊、从特殊到一般,以及换元、数形结合、归纳猜想、反证法等方法,所有这些数学素养,都是包括文科生在内的所有人应该具备的。

  第二,创新创造力。

  康有为曰:太平之世无所尚,所最尚者工而已;太平之世无所尊,所尊贵者工之创新器而已。詹姆斯·莫尔斯进言道,可持续竞争的唯一优势,来自超过竞争对手的创新创造潜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每个人立命安身的根本。近期“中兴事件”带给中国人的心理震撼相当深远,作为国之重器的核心技术缺乏,是我国当前最大的隐患。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诸如芯片、基础算法、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技不如人或受制于人,根本出路在于全力提升创新创造力。

  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大量创造性人才,人工智能也倒逼加快培养创造性人才。理论上讲,但凡可以被描述、确定化的知识和技能,未来全都可以由机器干。很多人好不容易考上名牌大学,多年来在专业上做了大量投入,并已成为自我感觉良好的专业人士,结果却被(机器)替代了。试想,还有什么比这更惨吗?更残酷的是,这一情形已经发生在一些白领阶层身上,由此导致某些缺乏创造力的中产阶级“沦陷”,这绝非危言耸听。将来,没有创造能力的人难以生存。

  如何提升创新创造力?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至关重要,关于这些我以前在多个场合已讲过,不再赘述。当然,创新还需要些灵感,但灵感不是天生的,而是来自长期的积累与全身心的投入,没有积累就不会有创新。作为瞬间思维火花的灵感虽具偶然性,但其产生绝非无缘无故毫无根基。灵感是对“厚积”的犒劳和升华,它往往偏爱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人。从这种意义上说,扎实的功底、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既是灵感的源泉,更是创新创造的基础。

  进言之,灵感只是直觉的一种表现形式。直觉在创新创造中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法国著名哲学家笛卡儿认为,“通过直觉可以发现作为推理的起点”。圣哲亚里士多德干脆说,“直觉就是科学知识的创始性根源”。直觉基于对研究对象的整体把握,通过调动自己的全部知识经验和丰富想象,做出敏锐而迅速的假设、猜想或判断,虽不专意于细节的推敲,却往往能透过事物现象触及本质。由于直觉具有无意识、潜意识性或被称为第六感官,其想象丰富发散,使人的认知结构能向外无限扩展,因而,常能点燃创新的火花并作出独创性的发现,科学史上直觉导致重大发现的例子非常之多。诸位要有意识地锤炼直觉质感,善于整体性、系统性洞察事物,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洞察力,特别是提高对那些不太明显的“软事实”,如氛围、印象、感觉、趋势、情绪等无形事物和场景的洞察力。

  在当今这个大科学时代,组织力和跨文化领导力业已成为创新创造力的题中之义。科学领域跨领域、跨国别、跨界的相互合作协同已经成为趋势和潮流,如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人类基因组测序工程等这样的超级项目中,高效的跨文化沟通、协调、组织和领导,无疑是保证项目总体成功的关键。马云曾言,创业者光有激情和创新是不够的,还需要很好的体系、制度、团队以及良好的盈利模式,这个世界不是因你能做什么,而是你该做什么。当下,分布式、网络化、跨界融合、平台共享、并行处理大行其道,单打独斗、闭门造车已很难生存,即便你是一名专注于技术的工程师,若不具备团队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相当的沟通力、组织力和领导力,就不能说是合格或称职。

  第三,爱的愿力。

  关于人工智能的未来,学界有乐观派和悲观派之说。悲观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斯蒂芬·霍金,他从技术和专业的角度认为,AI可能自行启动,以不断加快的速度重新设计自己,而人类局限于缓慢的生物进化过程,根本无法竞争,最终将被超越。霍金因此声称,“彻底开发人工智能可能导致人类灭亡”。特斯拉公司CEO埃隆·马斯克最担心的,则是网络中的“伦理”。他认为,人工智能可能通过创建假冒的账户、发送虚假新闻等方式操纵信息,甚至可以引发战争。悲观派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特别是AI中的伦理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极其重大和严肃的问题,值得人类认真对待。

  本来,技术是中性的,也是无辜的。技术是造福还是破坏,关键看使用技术的人是邪恶还是善良。人工智能的未来是否美好,人类的未来是否光明,关键是人们在不懈追求“工具理性”的同时,是否坚守和秉持“价值理性”——(工具)理性背后的正当性、正义性、伦理性和知性美德。工具理性既能为恶亦能从善,而价值理性则告诉人类弃恶扬善。从本原和终极意义上讲,人最重要的不是大脑,是心;人类的美好,归根到底,是人间的真情和人性的光辉,人类应该是一个充满爱的家园。令人欣慰的是,AI技术已用来赋能医疗研究和弱势群体;一款名为Seeing AI的应用程序,也使用AI技术帮助盲人或视障人士(音频)描绘周围世界,以此帮助盲人“看见”世界告别黑暗。凡此种种,都在彰显爱的光芒,呈现爱的愿力。

  愿力即意愿之力(Will power)。人作为万物之灵,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能量场,所谓的愿力就是能量场发出的能量对周围环境(包括其他人)产生的影响。爱的愿力是一种能够让人改变生命的力量,缘于此,愿力引导人、成就人。诸位要珍惜这种来自内心深处、能够引起伟大改变的力量,把爱的阳光甘露洒进每个人的心田,为自己也为他人的生命拓展出无限可能。爱的愿力有助于形成无比坚定的信念,启动无畏的力量;有助于当代人找回自己那颗最纯粹的本心,为人们带来生命中的喜乐与平和,从而在趋向光明境地的道路上行久走远。

  爱的愿力从何而来?它来自于内心深处的善良天性,来自让社会变得更好的强烈意愿,更来自于日常的笃行、恪守和奉献。雪莱说“道德中最大的秘密是爱”,尽管现代社会还充满冷漠和隔离,但请诸位深埋爱的种子,并让它蓬勃生长。去年,李开复在哥伦比亚大学工程学院演讲时谈到,要选择拯救生命,而非残害生命;选择激励他人,而非打压别人;选择在富有同情心不贪婪的机构工作;选择心怀世界和平而非妄图主宰世界的雇主。对此,我深表赞同。

  同学们:

  拥有深度学习力,会让你们优秀;拥有创新创造力,会使你们卓越;但是,这些还不够,你们还必须拥有爱的愿力。当人们热爱自己、热爱他人,热爱祖国,热爱事业、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天下苍生万物,用爱心、良知、正义去引领价值理性,这个世界才会更加美好。“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衷心祝愿你们拥有更高远的格局,更广阔的胸怀,心怀大爱,成为堪当大任的栋梁之才,让未来的你不可替代。

  最后,我还有句话想要对你们说:累了想家时,乐了高飞时,都别忘了常回家看看。回来看看犀浦的月、九里的风和峨眉的景。回来看看犀湖的黑天鹅,走走银杏大道,漫步文化长廊,徜徉多彩镜湖。总之,母校爱着你们,牵挂你们。

  言尤觉短,情尚显深。祝大家快乐安康,事业精进,前程似锦!

  谢谢。

  本文作者:徐飞

  本文来源:党政办公室

  延伸阅读四

  西南交大校长徐飞:速度是交通的灵魂,将建时速超千公里高铁试验线

  2008年8月1日,我国家第一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开通。从卧薪尝胆到后来居上,中国的“高铁十年”,不仅“八纵八横”高铁网初具规模,而且日臻成熟的中国高铁,还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走向世界。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充分发挥高校优势,持续支撑我国轨道交通科技自主创新,就成为重中之重。” 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恳切地说。

  作为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一带一路”系列活动之一,9月21日,2018“一带一路”轨道交通国际高峰论坛在成都举行。在论坛现场,徐飞就轨道交通科技自主创新的高校优势作了主题演讲。

  “安全”和“速度”,是他强调最多的两个关键词。在徐飞看来,在大规模的高铁建设过程中,特别是建成以后的运营维护中,“安全非常的重要”,这必将大量运用到大量物联网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等;另一方面,他指出,“特别要强调的是,速度是交通的灵魂”。这里的速度,既指交通的速度,更指研发的速度。

  而这一切,都亟待高校发挥其科学研发和人才培养的优势,为我国轨道交通的发展带来不竭的动力。

  安全和能效 离不开技术支撑

  众所周知,“一带一路”倡议包括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在内的五通中,设施连通尤其重要。

  “而今年,当我们谈‘一带一路’时,是从理念到行动,从愿景到现实,从大写意到工笔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徐飞认为,“一带一路”的发展正是需要持续提升高铁的创新能力的背景之一。

  其次,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十大重点领域之一,“使高铁已经成为中国一张非常闪亮的名片”。在他看来,“而正是在大规模的高铁建设过程中,特别是建成以后的运营维护中,技术支撑尤其关键。”

  伴随着高铁的走出去,越来越大规模的高铁建设更需安全运营的保障。

  而安全运营的重要性,就需要构建高铁系统的全寿命安全风险的控制理论、智能化的轨道交通,以及应用大数据技术,来实现准确可靠的安全预警。徐飞表示,“这还需要依靠物联网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大量技术,需要‘状态感知+信息传输+信息助力’等等支撑”。

  事实上,不仅是保障安全,高铁的能效问题也离不开技术的支撑。

  首先,徐飞以智能供电问题举例称,智能的供电系统,就需要通过前进感知、智能运维来实现。具体来看,即要通过液压电子器、高效能的自动,与再生利用等三大技术,来形成高、新、轻一体化的牵引空间与传动化的创新体系。

  其次,关于智能化的编排技术,同样需要通过不断的优化,来突破现行编制中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更重要是通过设备信息的采集、智能化的运营调动管理来满足需求,最终才能运营成一个高速智能强大的调度系统”,他解释到。

  “又如新能源新燃料动车,其包括的模块化采用技术、能量管理、综合利用技术,以及系统性利用率的技术等,也需要技术支撑工程化、产业化、商业化”,徐飞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构建快捷、绿色、智能、人文的交通运输体系。

  标准化和速度呼唤创新

  “要支撑‘一带一路’倡议和高铁走出去的战略,首先就是中国高铁标准的国际化问题。而这些,技术创新也是关键”。徐飞指出,除了保证最基本的能效和安全问题,要想让中国高铁“走得更远”,技术同样是必要的支撑。

  他认为,这些技术具体就包括技术的先进性、系统的可靠性、工程的经济型和安全行,以及在复杂艰险山区、大型的越江跨海通道等基础设施的建造性能问题。“其实简单来说,就是要突破所有极端地质、地貌和极限气候条件,实现不同标准之间,不同轨距之间、不同信号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高铁在全球无障碍的建设和运行”。

  而中国的高铁,不仅要“走得更远”,更要“跑得更快”,这也是徐飞特别强调的一点,“我们一再说,速度是交通的灵魂”。

  事实上,他指出,这里的“速度”是全速度域的概念,包括了中低速、高速、超高速、航空速、超音速和宇航速,而并非单纯求“快”。但高铁速度的“快”,和轨道交通技术研发的“快”,却几乎始终为轨道交通研究者甚至大众所追求。

  2015年,日本刷新世界记录,高铁试验线速度达到每小时603公里。“美国这方面也是加足了劲”,徐飞介绍,2016年,美国再次刷新了记录,利用火箭推射技术,弹射模型小车使其时速达到1019公里。此后,美国又提出“超级高铁”的概念,真空管道的试验线,一度达到了1125公里。

  “所以速度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甚至是惨烈的”,徐飞对此深有感触。他指出,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几乎从未停下对于速度的追求,更未停下对轨道交通尖端技术开发速度的追求。“反观我国,关于速度的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也是不遗余力。”

  据徐飞介绍,目前,我国在车、线、电、信运方面也正高速研究中。在材料的方面,我国也正大力开展自稳定、自适应、自修复和自安全功能的变革性材料研究,以及相关的、广泛的应用。

  “中国的轨道交通研究者积极创新,其实也就是希望能够把中国的这张高铁名片,始终保持在领先的地位”,徐飞说。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

川北在线-川北全搜索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XXX(非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②本站所载之信息仅为网民提供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本站信息接受广大网民的监督、投诉、批评。
③本站转载纯粹出于为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不原创、不存储视频,所有视频均分享自其他视频分享网站,如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处理。



图库
合作媒体
IT袋 绿植迷 金宠物 领啦网
法律顾问:ITLAW-庄毅雄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