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地同时种玉米和大豆,双双丰收,这可不是什么天方夜谭,而是记者日前在农安县采访时亲眼所见的景象。眼看着收获后留下的金黄色玉米秆和大豆秧高低交错,靠山镇东排木村于成春高兴地告诉记者:“通过进行大豆玉米间作的科学种植,我这1公顷多地打了1万多公斤玉米和1000多公斤大豆,主要是额外收获了1000多公斤大豆,增加收入5000多元。”
为了振兴大豆产业,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探索出大豆玉米带状间作技术,有效解决了吉林省作为粮食主产区玉米、大豆“争地”矛盾,在保证玉米稳产高产的同时,恢复大豆生产,达到每公顷土地还可额外收获大豆1100公斤以上,相当于单种大豆一半的产量,让吉林省农民感受到科技致富的喜悦,为推动吉林省大豆产业的发展找到了一条新出路。
大豆种植面积锐减引关注
大豆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作物,我国大豆自产严重不足,2012年我国大豆自给率不到15%,产需矛盾尤为突出,超过安全警戒线。而近年来,吉林省作为大豆主产区,由于种植大豆的比较效益低于玉米,致使大豆种植面积急剧下降,由此,吉林省失去“大豆之乡”的美誉,逐步成为“黄金玉米带”。
据记者了解,现在吉林省很多种植大豆的农民都已转向种植玉米和水稻,“如果按玉米市场价每斤1.00元计算,每公顷产1万公斤没问题,每公顷的收入就有2万元。而大豆每公顷的产量只有2500公斤,按每斤2.20元计算,每公顷收入也就1万多元,种植成本方面,两种作物差不多。这样算下来,一公顷玉米的收入相当于近两公顷大豆的收入。”于成春向记者详细地计算了两种作物的种植效益。
在如此大的收入差距下,农民抛弃大豆种植玉米就是自然而然的选择了。
“现在清种大豆不挣钱。对于我们农民来说,不调整种植结构根本就不行。”于成春这样对记者说。
而之所以大豆和玉米、水稻之间的种植效益出现如此大的差距,则是和近年来国家不断提高玉米、水稻、小麦等几个主要粮食品种的 收购价密切相关。现在这几个品种的 收购价格都已经达到每斤1.00元。而国产大豆的价格由于要被动地和进口大豆价格衔接,又没有国家 收购价政策的保护,相比其他品种,种植效益已经显得十分低下。
省农科院大豆研究所研究员刘宝泉说:“采用种植结构调整方法,扩大大豆种植面积,提高大豆自给能力,势必挤占玉米种植面积,减少玉米产量,二者‘争地’矛盾突出,影响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是不符合国情的。”
可以想象,如果东北不种玉米,我国的粮食安全就没有了保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探讨新的途径。要恢复大豆生产,必须要服从玉米优先的原则。在不减少玉米总产的情况下,保障大豆供给。所以,采用依靠大豆玉米间作模式来恢复我国大豆生产受土地数量的限制是有效途径。大豆玉米带状间作技术的研究,正是以保证玉米产量,恢复大豆生产为目标,同时可以保护土地的再生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土地合理利用产出多重效益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