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武汉大学医学院(原湖北医科大学)临床医疗系毕业生,她是全班 选择去社区工作的人。
17年过去了,当年的全省首名大学生基层社区医生,已成为多项社区卫生创新实践的引领者。“从毕业走进社区,我再没想过离开。”昨日,武昌首义路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郑艳玲这样对记者说。
年少的社区记忆,坚定的毕业选择
初见郑艳玲,最引人注意的是她那细长有力的双手。“读书时,大学导师曾建议我往妇产科医生方向发展,他说我的手好!”可1996年毕业时,郑艳玲却最终选择社区。她对记者说,这源于父亲的影响。
郑艳玲13岁那年,父亲因病过世,“虽然对父亲的记忆只有十几年,但他对我的人生选择影响却很大。”
父亲患重病后,完全依靠自己翻书查找资料调养身体,延长了10年生命。许多患病邻居同事还找他开方抓药,居然都奇迹般地康复了。记忆里,街坊邻居康复后上门感谢父亲,“笑得很开心,那场景现在还很清晰。”
学医,用自己的知识让身边的人健康快乐,不好吗?“是不是很傻?毕业的时候很多人这么说。可我真是觉得很值!”她说。
随叫随到的“郑医生”
“郑医生,能来我家一趟吗?我爸只听你的话,你来帮我劝劝他吧。”“好的好的,我马上就到。”晚上12点,一阵电话铃声吵醒了刚刚睡下的郑艳玲和家人。
26岁到33岁,工作的头7年,郑艳玲一直都在水果湖街东亭社区卫生服务站,这样的半夜出诊场景,她习以为常。“当年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少,站里就我和护士两个人,一间40平方的屋子,冬冷夏热。如果我们再没有服务,真没老百姓上门了!”就这样,一个谁都不愿去的小站,慢慢在郑艳玲的热情服务感染下,有了活力。
在患者家中,一位86岁脑肿瘤晚期的老人躺在床上对家人说:“我不想去大医院,那里太冷清。就在社区治疗挺好的,有小郑我很安心。”
由于在24小时内需注射3次甘露醇,郑艳玲每天凌晨要为老人注射。持续一个多月后,老人在郑艳玲和家人的陪伴下,微笑离开人世。
1998年冬天,武汉连下了多天大雪,此时郑艳玲怀孕不久。一天夜里12点,一位中年阿姨突发高血压,家人打电话给郑艳玲,她没犹豫就答应了。可公公婆婆实在看不下去,“这么晚,还下雪,你又怀孕,拒绝一次很困难吗?”可最终郑艳玲还是在公公的陪同下出诊了。
在阿姨家,郑艳玲了解到她是因为随意停药而造成了高血压发作,由此她着手开展对社区内5000多慢性病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她对每个慢性病居民进行了一对一的跟踪监测,厚厚的笔记本记录了十多本。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