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峰山1号隧道顺利贯通。朱锴和全体参建人员无不欢欣鼓舞。
“背上了那个行装,扛起了那个枪,雄壮的那个队伍浩浩荡荡,同志呀,你要问我到哪里去,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每当听到这首耳熟能详的《铁道兵志在四方》歌曲,一直行走在崎岖山路上的中国铁建十二局集团青年隧道专家朱锴就会浑身充满力量。参加工作13年来,他始终秉承父辈“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的精神,迎着险阻,脚下踩出了一条条金光大道。
一
“ 沪昆高铁湖南段最长隧道雪峰山1号隧道顺利贯通。”2013年10月20日,中央电视台、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等全国100多家新闻媒体同时报道了这一消息,这篇“消息”的真正作者不是新闻记者,而是在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中屡立奇功的中国铁建十二局集团青年隧道专家朱锴。
站在主席台上介绍经验对于朱锴来说并不是新鲜事。图为2012年朱锴获得公司“杰出贡献奖”时在公司“四会”上介绍经验时的情景。
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的朱锴,是从“铁道兵怀抱”中才成长起来的“铁二代”。父亲朱茂轩1968年入伍,先后参加过襄渝、北同蒲等铁路的建设,历任铁道兵二师8团战士、班长、排长、连长和装备股股长。看着父亲不畏艰险、逢山凿路长大、摸着父亲长满老茧的双手长高、听着父亲“讲述那铁道兵动人的故事”成长,朱锴从小就有敢作敢为的“英雄情结”。上大学,他选择的是西南交通大学地下工程专业,1999年7月毕业后他又放弃到父亲任职设备部部长的单位上班,毅然只身投入到“无亲无故”且充满风险和挑战的“隧道施工劲旅”——中国铁建十二局集团二公司工作中,决心踏着父辈的足迹,为祖国修建四通八达的康庄大道。
人一旦知道自己去哪,世界将为他让路。
朱锴参加工作后参建的第一个工程是京珠高速公路粤北段乌坑坝隧道。乌坑坝隧道地质异常复杂、施工极其艰难,每前进1米都要付出很大的心血,这恰恰成为了他最好的课堂。他不怕吃苦、不畏艰险,整天守在掌子面向老同志讨教、向实践学习。隧道顺利贯通后,他结合施工实际主笔撰写的《大跨度隧道浅埋偏压施工技术》获得了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
长达5.2公里新原高速公路雁门关隧道是当时全国在建的最长高速公路隧道。朱锴负责一个工区的技术指导工作。他积极协助项目总工破解破碎围岩条件下长大隧道施工的各种技术难题,不怕挫折、勇于实践,先后有5项合理化建议和技术创新成果被采纳并应用,为隧道的提前贯通并最终获得国家优质工程“鲁班奖”做出了积极贡献。
浙赣铁路义乌段大陈二号隧道是朱锴担任项目总工后遇到的第一个“烂洞子”,其反复出现、分布不均的软弱围岩曾经给施工带来了极大困扰。朱锴大胆采用“管棚法”结合小导管局部预注浆进行强支护,并组成隧道机械化流水生产线作业,一举实现了施工的“短、平、快”。大陈二号隧道提前半年胜利贯通,成为全线第一个销号的“高风险点”,受到了原铁道部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全长10.766公里的金寨隧道是合武铁路距离最长、地质条件最复杂的隧道。金寨隧道出口项目部不仅承担了金寨隧道出口段3710米施工任务,还包括208.51米的板棚大桥和2061米的松阳寨隧道进口段,5771米隧道中间夹一座大桥、大桥下还有一座小型水库,施工之难可想而知。在项目经理王建平去兼管其他工程的情况下,这副重担就落在了常务副经理兼总工程师朱锴的肩上。他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不断优化施工方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生产效能,使施工始终名列全线前茅。特别是他组织员工完成的金寨隧道出口洞门是中国铁路第一座“斜切帽檐式”洞门,获得业主、设计单位的高度评价。
雪峰山隧道施工之艰难超乎想象。对此上级给予项目部极大支持。图为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雷军(左)和朱锴在一起现场办公解决实际问题。
作为公司最年轻的项目经理,2008年年底,朱锴率部承担了向莆铁路FJ-3B标戴云山隧道东乾斜井1555米及正洞单线双洞3657米隧道的施工任务。面对施工条件恶劣、地质条件复杂的不利局面,他精心组织,严格管理,积极推进标准化工地建设,有效地开展了劳动竞赛等活动,在晚进场近两个月的情况下提前18天完成施工任务。项目部被评为“安全生产先进单位”、项目党委被评为“ 基层党组织”、项目团委被评为“五四红旗团委”,他本人被评为“ 员”并荣立集团公司二等功。
在此期间朱锴还参加了丽龙高速公路严山岭隧道、集包铁路新旗下营隧道、大连市胜利路南山隧道的施工。生产实践中,朱锴与其他同志一道摸索和创新出一系列不良地质条件下隧道施工的新方法:在断层破碎段,运用管棚或导管注浆进行超前支护技术;在涌水丰富段,采取堵、排兼治方法,避免形成“泥石流”技术;在严重风化段,早喷锚封闭,减少岩石 时间方法;在浅埋偏压段,实施地表注浆加固和强支护方法以及“上部弧形导坑预留核心土法”综合技术等,不仅丰富了企业“岩变我变,科学运作”隧道施工理念和核心技术,而且极大地推动了施工生产的顺利进行。为此,朱锴多次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重点隧道施工方案论证会,被业主和企业聘为隧道专家、被上级任命为二公司副总工程师,成为隧道施工中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
二
2010年8月,中国铁建十二局集团中标了沪昆铁路客运专线湖南段施工任务。在人们的期待中,年仅33岁的朱锴带着他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青年项目团队——第六项目部迎着挑战勇敢地走来了。
第六项目部承担着雪峰山1号隧道出口段4925米、雪峰山2号隧道进口段4723米和268米的龙形溪大桥的施工任务。其中雪峰山1、2号隧道均为全线I级风险隧道和控制性工程。两座隧道不仅要穿越9条断层,而且破碎带、岩爆、地热、浅埋、突水、突泥、岩溶等不良地质密布,地下水丰富,日最大涌水量分别达到136979立方米和80342立方米。无疑,这是一块儿难啃的硬骨头。
雪峰山1号隧道施工中,朱锴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实行立体交叉作业,既提高了工效,又确保了质量。
“请首长和同志们放心,我们是一支有着铁道兵光荣传统的隧道专业施工队伍,一定能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为国家和人民交出一份优异答卷!”在工程开工及施工动员大会上,朱锴代表项目部全体员工向业主和社会各界作出了掷地有声的庄严 。从此,寂静的雪峰山深处就成为了一片激情燃烧的热土。
由于地处悬崖峭壁连绵不绝的湘西山区,第六项目部的员工一上场就面临着没水、没电、没通信、没路、没场地的艰难局面。然而,走进荒凉,便是一次开拓的机会。没有迟疑等待,在临时租来的当地老百姓茅草屋里一安顿下来,朱锴就兵发多路、夜以继日地开始了开工前的临建工作。
没有路,“劈”出来。根据群山峻岭中不易修建、贯通施工便道的实际情况,朱锴再三权衡,采取能“借”的路就“借来”拓宽、并由项目部负责道路维修养护;无路可走就逢山开辟、遇水架桥,短短两个月就新“劈”便道12公里、改造乡村道路17公里、改建扩宽羊肠小道道路24公里,一条相当于二级公里水平的施工便道直达施工现场,既使得大批物资、设备能够源源不断地及时运到工地,又方便了当地群众的出行,实现了“双赢”。
没有电,“路地建”。项目部长期自行发电成本太高,坐等有关部门从35公里以外把高压电接来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朱锴在与基层供电单位接触时捕捉到一条重要信息:上级早已批准了通往雪峰山腹地的高压线路建设方案,只是地方因为物力精力不足才暂时搁置。他马上找到有关部门提出“路地共建共享”高压电的建议,双方一拍即合。项目部组建了一支百人的电力接线队伍,克服了重重困难、翻越大小山谷几十座,4个月后硬是把高压电引进了工地,为施工生产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更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是“自架线”,因此,每公里比外包架线降低成本8万元;由于是“路地共建”,为此,每度电还享有一定的优惠条件。这一举措对项目部的综合经济效益的影响重大。
没通讯,“巧借力”。山大沟深、进了工地手机就成了“摆设”。附近的村庄正在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中改变长期信息闭塞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以此为契机,朱锴通过当地的村委会向上级强烈要求,并积极与有关业务部门沟通,要人人配合、要机械机械支援,很快,通讯设备就矗立在了雪峰山顶,顺利解决了工地上“手机不通、指挥不灵”的问题。
没有水,引山泉。通过翻山越岭实地勘察,朱锴确定了4处山泉为生活、生产供水源,项目部架设了输水管道10多公里、修建几处无塔供水系统,把清冽的山泉引到项目部和几个工区,完全满足了生产、生活所需。
多年来朱锴支持实施的长大隧道信息化监控系统,让施工更安全、质量、进度尽在掌握之中。
没场地,“设法造”。大山对峙、高耸入云,山谷里可供开拓的场地少的实在可怜,朱锴就向大山要场地、向立体要空间。项目部指挥中心和职工宿舍是在修施工便道时、利用削掉的半个山头腾出的地方建起来的,且房屋全部采用了楼式结构彩钢房,尽力减少占地。隧道施工现场的布局则采用从崖畔开辟、填筑、浆砌多级平台,极大地方便了放料、停车和弃碴倒运。原设计管段要建3座混凝土拌合站,经过厂址合理调整、设备优化升级,在满足施工需要的前提下,少建一座拌合站,仅减少场地建设费、设备投入费就达300多万元。狭小的场地,在朱锴智商极高的创造性劳动中被成倍的放大。
与此同时,朱锴充分发挥项目部员工学历高、青年技术人员多的“智力优势”,大胆对几个隧道口的进洞方案进行了优化。由于数亿年的风吹雨打,雪峰山隧道出口处形成了一段“豆腐渣”般的堆积体,加之龙形溪大桥的桥台直抵隧道口,如果正面“强攻硬上”直接进洞,不仅互相干扰、施工效率低下,而且极有可能发生隧道坍塌、后果不堪设想。朱锴与总工张海勇等一连几天在现场商讨“破敌”对策,经过呕心沥血的方案比选与优化,决定采取“迂回进洞”的方法施工,即在离洞416米远的地方新增一条横洞直达正线隧道展开双相施工,既有效地规避了采用洞口直接进洞的“高风险”,又增加了一个工作面、加快了工程进度,同时隧道从里往外打、 地减少了对洞口植被的破坏,利国利民利己。雪峰山1号隧道3号斜井、雪峰山2号隧道1号斜井洞口原设计位置均“挂”在陡峭的半山腰,且斜井长度均在一公里以上,施工困难大、风险高,朱锴组织技术人员反复实地勘察后重新调整了洞口位置,从而使斜井长度均有所压缩、坡度大为降低,极大地方便了施工。
惊喜、精彩!在朱锴的带领下第六项目部全体员工在一流隧道施工中为创造一流的业绩开了一个好头。
三
隧道正式进洞施工是在上场20天之后开始的。雪峰山,因每年都有几场大雪笼罩而得名。为了赶在冬季到来之前全部进洞施工、下雪期间确保正常生产,朱锴果断决策,在条件远不具备的情况下,优先拉开了隧道施工帷幕。
朱锴在项目部倡导“学习中工作,工作中学习”,促进了员工的健康成长。
打开洞门,雪峰山隧道破碎、富水、岩溶的特殊地质结构使施工的每一步都充满了危机。“岩变我变、科学运作”是中国铁建十二局集团长于隧道施工的精髓,也是朱锴攻难克险的“利器”。他通过与工程技术人员现场“会诊”,及时拿出了行之有效的应对办法:首先成立了科技攻关小组,在地质雷达探测仪等先进科学仪器的配合下,及时摸清地质变化情况并制定出科学的“作业指导书”指导施工。其次在强化对岩体超前支护的同时,创新国际流行的“新奥法”施工方法,实行小断面多部位开挖,减少对岩体的扰动,加强治水和封堵溶洞,增加施工的安全系数。再次充分利用隧道的宽度、高度做方案优化文章,变平面作业为立体作业,确保了施工的稳中求安、安中求快。2011年7月10日,雪峰山2号隧道1号斜井比节点目标提前55天掘进到位,获得上级重奖44.5万元。
不塌方是隧道施工的 境界。在雪峰山隧道施工中多次出现的断层破碎带和不断发生突的水突泥等地质灾害是施工的最大威胁。针对这种情况,朱锴始终遵循“先探后进、有疑必探、不明不进”的原则组织施工,并通过不断摸索和借鉴公司其他隧道施工中的成功经验,找到了一条符合雪峰山隧道特殊地质条件的施工路子,即“隧道129管理方法”结合“事故易发点控制法”的创新体——“雪峰山隧道精细化管理模式”。通过构建隧道掌子面岗位责任体系,推行两个图表管理办法——隧道施工综合管理表、隧道掌子面管理流程图,抓好九个控制点——循环进程、超欠挖控制、钢架标准化、锚杆有效性、喷射混凝土回弹率、 单位体积消耗量、混凝土配合比、监控量测、工序平衡等以及建立全员事故易发点监控责任制,确保了施工的过程可控、全程可控,从而实现了施工的又好又快,月掘进60多米提升到150多米、 超过200米,而且 “安全好、质量优、进度快、重环保”,多次在信誉评价等各种大检查中夺冠,成为全线建设的排头兵。2013年10月20日,雪峰山1号隧道顺利贯通,朱锴把自己的又一“力作”留在了不断延伸的大路上。
四
长期担负重难点工程施工任务却能屡战屡胜,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朱锴满脑子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他认为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只有不到位的管理。因此,不管工程任务多么艰巨,他始终坚持用标准化管理这只无型的手引领项目建设、创造一流业绩。
强支护才能保证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这也是朱锴隧道施工“长治久安”的法宝。图为职工在隧道里严格按照要求绑扎钢筋时的情景。
管理制度标准化。经过研究消化 企业成功案例和业主要求,结合多年来从事项目管理的经验,朱锴在项目部出台了《项目全面管理制度汇编》,由于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他自己坚决执行,所以《项目全面管理制度汇编》也成了全体员工自觉践行的行动指南。
施工组织标准化。以“跑步进场”为起点,朱锴在项目部形成了一整套“决胜开局、先声夺人,方案预控、专家治理,技术入手、经济结束”的行之有效的施工组织标准化管理模式,有力地推进了过程控制。
技术管理标准化。每次工程上场朱锴都要细抓项目技术管理责任制的建立和健全,从设计图审核、优化施工方案,到技术交底等都建立完整的制度和责任制。技术人员、作业人员责任明确,作业流程科学严谨,进一步促进了施工的有序开展。
安全管理标准化。针对隧道施工风险大的实际,朱锴在项目部深化了“事故易发点控制法”。对施工中的“事故易发点”严格执行“强制性安全操作要求”,违章者坚决执行“战地纪律”给予处罚,从而杜绝了盲目蛮干,确保了施工生产的顺利进行。
质量控制标准化。从学习施工规范入手,朱锴“实打实”从严抓质量。施工中在普遍实行自检、互检、交接检的基础上,朱锴还对隐蔽工程实行了更加严格的仪器探测。他创造性地在项目部建立了工序施工档案、质量追责制,把“干就达标准,建就建精品”的落实在了每个人的行动上。
管理是大智慧,管理出生产力。正因为如此,朱锴带领的项目团队才能做到无论什么情况下、干什么样的工程,都是一支具有铁道兵风格的“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威武之师,都是全线建设的“领头羊”。都能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踏着父辈的足迹,朱锴在开拓奋进的征程上踩出了属于自己的闪光的脚印。 科技工作者, 项目经理, 员,集团公司一等功获得者;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五四红旗团委、安全生产先进单位、 基层党组织、山西省“青年文明号”,国家优质工程鲁班奖等是对他忠诚付出的肯定,更是他继续前行的动力,未来路长长,我们期待着他一个又一个的“杰作”。(钟建轩)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