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大批人物画家转攻山水画和花鸟画;二是许多画家不再创作主题性人物画,而热衷于创作内容轻松的小品画;三是画家们在画法上盲目跟风,受到市场青睐的某种风格迅速盛行。突破“泛政治化”的藩篱,挣脱市场化的钳制,躲避消费主义热潮的席卷,是中国人物画如其他画种一样所要面对的时代课题。
1978年之后,中国艺术步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复合、多元的文化生态给中国人物画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中国人物画坛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纷繁复杂的多元面貌。而在繁荣表象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30年来中国人物画所经历的转型的阵痛和突围的隐忧。前者主要表现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物画挣脱政治干预的努力;后者则表现在80年代后期以来人物画对市场大潮的裹胁而做出的突围之举。
转型的阵痛
新时期的到来对于文艺界而言意味着春天的来临,而在这初始的几年,中国人物画却一度陷入低谷,经受着料峭的春寒,坚冰初融,寒意未消。这一创作上的低潮表明它进入了转型期的阵痛之中。
人物画创作上的阵痛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人物画数量锐减。在并不宽松的社会政治环境中,人物画动辄得咎是许多人物画家改画山水画和花鸟画的主要原因。比如,叶浅予从1976年到1979年花费3年的时间创作了山水画长卷《富春山居新图》,对此,他说:“经过十年精神创伤,使我不敢再去触动人和社会这两个领域。”50年代以《婆媳上冬学》等写实水墨人物画作品名世的汤文选,“文革”后,他结束了自己的人物画创作生涯,致力于花鸟和走兽(主要是虎)题材的创作。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许多人物画家的转行使得人物画创作队伍出现危机。其二,人物画题材狭隘。“文革”中重大题材被看成是为某个政治领袖服务的,经常出现“一朝天子一朝画”的不正常现象,某个人垮台,一批画跟着垮台。这些问题在新时期初期仍然存在,人物画家们习惯围绕着政治生活选取创作题材,其他领域几乎成为创作中的盲点。其三,人物画缺乏真情实感。过多的行政干预使得人物画家脱离生活,生编硬造。
人物画转型的阵痛是挣脱政治干预而必然要承受的。在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新时期初期,人物画面临着从旧有的形态蜕变为适应新时代的新形态的课题,而攻克这一课题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挣脱政治干预,然后才能转变陈旧的创作思想,突破固有的创作模式,遏止旧有的创作惯性。转型的难度非同小可。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