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从语义学的角度来看,对“雾”的本义做些派生,并引申隐喻和换喻,可以演绎出“混沌”“弥漫”“朦朦胧胧”,甚至“模糊不清”等词语。很显然地,这些 词语似乎都与视觉障碍,心理体验有关。这种现象就很自然地促使我们联想到当前大家正在讨论和热议的柴静《穹顶之下》纪录片及中国生态“雾霾”现象。生态 “雾霾”天气对人体的危害极大。而艺术“雾霾”使人模糊不清,令人迷失方向,不知所措。作为文化的构成因子——艺术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着 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也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在这里笔者综合多方资料,简要梳理出诸如“大红袍”泛滥、“官员”书法、“艺术”铜臭味、文交所“乱象”、国展“辅导班”、创作状态“浮躁化”等等现象。恕我直言,这些艺术界的“雾霾”是一种反动的、没落的、极端的文化现象,其实质就是严重阻碍了艺术发展,离散了文化在民族中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作用和意义。
对生态雾霾污染、我们在不断地采取改善空气质量、压减燃煤、严格控车、强化管理等方面措施在依法治理,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对艺术“雾霾”污染的治理,我们该何去何从呢?我想这是一个摆在大家面前亟待需要解决的、无法回避的心灵“污染”问题。可以明确的是,艺术“雾霾”与生态“雾霾”治理是和谐统一体。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