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别的影评所指出的,本片与余华的《兄弟》可以形成一组有趣的对照,同样是一对兄弟,同样是传奇化的丑恶现实,本片中的亮色却比《兄弟》多了许多,连兄弟二人的去世都倒置了。结果是,《兄弟》只在中国赢得了读者,在外国只赢得了口碑。而本片(事实上是印度外交官的原创故事,英美两国的钱)在国外也获得了票房口碑的双丰收。
高明之处还在于和印度本土文化的相合,导演把这些巧合和本片的整体结构(“It is written.”)归于印度本土文化中的“宿命论”:“在我们接受的一些意识教育和文化中,讲的是‘人定胜天’,只要努力奋斗就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在印度文化中,这种天定的命运异常强大,人在命运面前是很渺小而无意义的。每个人都自有一方天地和自己的角色,人在命运前需要做的只是顺天意而非尽人事。”
在Who Wants to be a Millionaire这个“奇怪的知识与财富关联性的无聊性的呈现”(参考文献[1])的节目中,贾玛尔是如何赢得两千万卢比的?是如鲁迅所说“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么?不是。本片中没有聪明人和蠢人,贾玛尔是个典型的“一根筋”,脑子里只有他的拉提卡。是因为他勤奋学习,知识渊博么?更不是,他连印度钱币上的人像是谁都不知道。如果一定要从这偶然性中找出必然的话,一方面是他的经历,一方面是他的生长环境导致他对“答对问题需要的大众文化”的了解。经历就是“过去的痛苦就是明日的财富”这则非常心灵鸡汤的童话,在本片中表现得无比直白。另一方面,什么是“答对问题需要的大众文化”?换言之,编剧认为,印度人如何才能发财?关于印度本身的知识只是开头最不值钱的前四个问题(而且其中的三个还联系着主角在贫民窟痛苦的童年回忆),假如想答对“贵重”的问题,就要去了解美元、 (暴力)、剑桥商圈(西方上层社会)、板球。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