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发展到现在,必须构筑自己的话语。做不到这一点,中国学术就很难有突破。
近代中国学术倚重西方话语
中国学术史可以分为“古代”和“近代”两个时期。“古代”学术延续了几千年,形成一套中国话语体系和研究方法。“近代”学术起于西风东渐,到现在已基本纳入西方模板,就连“国学”也差不多放到西方的框架和方法中去研究了。从19世纪下半叶起,中国人大规模引进西学,开始了中国学术的彻底转型。这一方面打破了中国学术封闭的状态,让国人接触西方思想和文化,对改变国人观念、推动中国转型作出了贡献;另一方面,也助长了一种新的思想定见的形成,即凡是西方的都是“进步”的,凡是中国的都是“落后”的。这种判断固化之后,就成为一种观念崇拜,如宗教一般进入中国人的思想。
现在,中国人头脑里装满了“进步”、“发展”、“先进”、“落后”、“规律”、“必然性”这一类西方文化特有的概念,为了不“落后”,因袭照搬西方话语,也就成了中国学术“进步”的标志。20世纪以来,中国学术越来越“欧化”、“美化”,其原因就在这里。这不是说,中国学者不在做中国学术,而是说,有更多的中国学术变成了西方学术的传声器:套用西方方法、论证西方结论、用西方语言说话,甚至直接重复西方话语。
从历史背景下看,这是可以理解的。明清以来,中国日趋封闭,其思想与学术也日益僵化,丧失了应有的活力。19世纪中叶,西方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给中国造成深刻的政治危机和民族危机。为救亡图存,当时的知识分子开始了解西方,将注意力锁定在西方的思想、文化、“科学”、“理性”上,认为这些是西方强盛的基础。对意识到自己的欠缺而急迫盼望摆脱困境的几代中国人来说,汲取西学便成了“进步”之事。这导致近代以后中国学术的全面转型,从内容到方法、思维方式、语言,皆以“西”为师,及至今日,“西”师已成定型。
“以西为师”经历了几个阶段,19世纪首先“欧化”,20世纪初“欧化”与“美化”交叠,然后是一统“苏化”;经历了“苏化”以及随后的“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时,人们发现中国与世界又脱钩了,再一次进入自我封闭。为改变这种“落后”状态,思想、学术界再次引进外国“产品”,这一次主要是美国“产品”,其数量之大、范围之广,前所未有。由此可见,中国人对西方(以及西方学术)的态度明显和“中国落后”的心态有关,人们希望引进“先进”,改变“落后”。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