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科研事业最好的“导师”
时间:2015-08-06 13:44 来源:川北在线原创(guangyuanol.cn) 责任编辑:毛青青
天体物理学家张双南最近收到一封电子邮件。发信人是一位“外地就读的博士研究生”,他问道:“我们为什么做科研?继续科研还是养家糊口?”这些问题并不新鲜。收到邮件的第二天,张双南在会议间隙腾出空给那位博士生回信。“科学研究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职业。”张双南在键盘上敲出这样一句,“需要天赋、基础、训练以及持续不断并且充满激情地投入大量的精力——可即使如此,也不一定能够取得所谓的成功。”(8月6日,扬子晚报)
现在不少博士生,或者是研究生,都在抱怨自身辛苦、科研没动力、人生没目的。这其中的部分原因是因为,有些博士生,他们读到博士,不是因为自己真正喜欢,要么是暂时没有找到合适工作,要么就是由于老师、家长劝说或是受同学考博影响使然。可以说,他们从事科研的动机不是纯粹自发、自觉的,而是被动、外在的。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罗马史学家塔西佗讲过,当你能够感知你希望感知的东西的时候,并且能够说出它的时候,这就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而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人完全受自己内在本性所支配,而不是作为外部世界的工具而存在。这就是说,我们人生最重要的动力不是来自于外部,来自于他人或者是社会,而是来自于我们自己的内心深处。对于科研事业来说,是一项苦心孤诣的工作,这就从事其中的人对于这一事业本身有着发自内心的、真正的、巨大的兴趣,由此才能推动他们投身于这项探索人类未竞真理的崇高事业当中去,并且在科研中获得精神层面的满足感以及实现人生的自重感。
对于人类个体来说,其对于科研事业的兴趣更多的可能是一种天生的似本能倾向,然而这种倾向也容易被外部文化、环境、教育所淹没。由此就需要我们深入内心,倾听内心真实的声音,做到真正的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由此才能知道自己对于科研事业是否真正天生感兴趣。只有对于科研事业有着执着追求和浓厚兴趣,而不是出于金钱、尊严、威望等外在、低级动机需要的驱动而追求科研事业,我们才能以十足动力投入到科研事业当中去,才能忍受科研中的挫折、孤独甚至是不为人理解。反之,如果我们对于科研事业不是出于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是为了追名逐利,我们固然可以取得一些短期性的科研成果,可以取得一些经济上的现实回报,但这都是不长久的。因为伟大的成就都不是轻而易举可以取得的,且这些成就的取得之影响也不一定都在当世。
除此而外,我们要知道,科研的成功受着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自己的主观努力并不一定就会带来 成功,这就是常说的“成功不必在我”。然而,我们有必要纠正一下对于成功定义的传统认识。存在和形成不是 互斥的,由此来看,成功不只是一个终极形态,也在于形成过程当中。这就是说,对于平时取得的一点进步,我们都不妨怀着一种敬畏、感激的心态来看待它,这样才能增加我们向前探索未知的动力与勇气,避免被向后倒退或者是停滞不前的倒退力过分牵制而阻碍了自身发展。既要敬畏我们头顶的浩瀚星空,也要欣赏沿途美丽的风景,在点滴的发展与进步中不断的趋向我们心目中成功的理想目标。(郭晓冉)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