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川北在线
微信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莫让“临终关怀”变“零终关怀”
时间:2016-04-05 09:58   来源:川北在线   责任编辑:青青
  清明节临近,与生命相关话题趋热。一篇讲述临终患者感受如何、家人应如何照护的文章在社交网络热传。“发达国家有70%—80%的老人享受到了临终关怀,我们的老人却只有1%享受到”的说法,更挑动人们的神经。(3月31日 光明网)
 
  近年来,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快速来临,“临终关怀”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在发达国家,由志愿者、全科医生、宗教人士等构成的临终关怀体系非常成熟。而在我国社会流动加剧的当下,社会化的临终关怀已成为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增长迅速的新需求,亟待提上议事日程。
  目前来看,临终关怀服务在中国还处于培育阶段。中国生命关怀协会一份《中国临终关怀服务现状与伦理探讨》的调研结果显示,全国大城市一些综合性医院探索开设了临终关怀病房。每年大约需要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病人超过750万人,且临终关怀等方面的需求在日益增长。但是,这些临终关怀机构绝大多数设在大城市,中小城市和乡村几乎是“零终关怀”。
 
  其实,中国人往往认为子女侍奉老人才算孝顺,却往往由于缺乏专业护理知识,难以让老人好好走完生命最后一程。一方面,由于我国传统观念和伦理思想支配,现实情况往往是,对于住院临终,即使已处于心跳停止、脑死亡的病人,医务人员不能“见死不救”。另一方面,国内政策扶持尚未形成。临终关怀未能被列入国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现在尚未出台关于临终关怀的补贴政策。加之临终关怀工作需要医疗、护理以及心理等多层服务,需要较高要求的技术支持,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等等。
 
  开展临终关怀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多方面,多层次的共同努力。笔者认为,政府作为为民服务的主体,应该责无旁贷的当起主导责任,通过多层操作,给予“临终关怀”服务更多的引导支持和帮助。
 
  在顶层设计方面,政府应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明确临终关怀服务保障与社会医疗、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措施,解决临终关怀无章可循的现实问题;在载体建设方面,可以社区为主体,建立由家庭、社区和医疗机构共同参与的临终关怀体系;在发展人才队伍上。鼓励大中专院校开设临终关怀相关专业,培育专业人才;鼓励更多的志愿者关注临终关怀事业,尤其是医学、心理学等专业人才,实施志愿者集中培训、挂牌上岗制度。在经费支持保障上,通过政府扶持,提取福彩公益金、鼓励社会资助等方式筹集设立专项资金。同时还应该加强媒体宣传。利用电视、广播等媒体对社会大众开展死亡的普适性教育,促进社会公众树立科学的死亡价值观,提升关怀的社会认知。使人们能客观地面对死亡,有意识地提高生命质量。李华明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

川北在线-川北全搜索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XXX(非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②本站所载之信息仅为网民提供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本站信息接受广大网民的监督、投诉、批评。
③本站转载纯粹出于为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不原创、不存储视频,所有视频均分享自其他视频分享网站,如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处理。



图库
合作媒体
金宠物 绿植迷
法律顾问:ITLAW-庄毅雄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