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这个话题,让我想起了去年年底的一则新闻《北大博士后出国后失联20年,母亲病危盼见最后一面》。这则新闻当时深深触动了我,父母含辛茹苦靠卖老鼠药供出的北大博士后,却在而立之后不再与父母联系,甚至母亲病危之时都不愿见其最后一面,一句“清官难断家务事”就能解释吗?
这件事虽说是个例,但反映出了教育上的问题。父母该不该一味地只关注成绩,只顾及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将物质给予代替情感交流,让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去关注他人,甚至对父母的不容易也熟视无睹;父母该不该包办年幼孩子除学习外的一切,并要求子女按自己的意愿去做,支配孩子,阻断孩子沟通的意愿。在家庭教育中,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营造长期稳定和谐的家庭氛围,以上两种家庭教育倾向都是需要避免的。
在长期的物质给予式家庭教育中,子女感受不到父母的不容易,不易学得感恩,和父母也难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加之感情陪伴较少,子女的思想和情感变化了解甚少,子女的行为就很可能会出现偏差。一旦父母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就有可能会引发“反目成仇”。
而在父母极为强势的支配式家庭教育中,子女既缺乏独立性、自主性,同时又对独立性和自主性充满强烈渴求,于是就想挣脱父母的支配和束缚,有的孩子甚至对父母幼时不尊重自己的强势行为感到极为痛恨,导致其在长大后会选择离开家庭,与父母“决裂”。
警惕这种问题的发生,让我们和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多交流、多沟通,不要怕让孩子知道父母生活的不容易,只有能够共情的孩子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很好地与人沟通,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于中丽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