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乌鞘岭隧道见证了我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蜕变
时间:2022-11-08 23:26 来源:川北在线原创(guangyuanol.cn) 责任编辑:毛青青
今天上午,新建兰州至张掖三四线铁路全线控制性工程——全长17.125公里的新乌鞘岭隧道顺利贯通,标志着这一铁路的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每日甘肃网)
乌鞘岭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属祁连山脉北支冷龙岭的东南端。为陇中高原和河西走廊的天然分界。东西长约17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主峰海拔3562米, 这里高寒缺氧、空气稀薄,主峰海拔3562米,年均气温-2.2℃,昼夜温差大,气候变化无常,自然环境恶劣。史籍中对乌鞘岭有“盛夏飞雪,寒气砭骨”的记述。而且乌鞘岭地质情况复杂,断裂带多,素有“地质博物馆”之称,是河西走廊的天然屏障,也亦是交通要道的天然阻塞,严重阻碍着河套地区的人文交流和经济发展。突破乌鞘岭也成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进行西部大开发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
如果要问: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要打通乌鞘岭,需要多少人?需要多少时间?时速
能达到多少公里?那么第一代乌鞘岭隧道将会告诉我们答案。1953年7月,为了相应毛主席“庆贺天兰路通车,继续努力修筑兰新路”的伟大号召,大批建设工人从兰州徒步出发,赶赴150公里外的乌鞘岭。“天大寒,工具简”,但已经站起来了的前辈们凭借着满腔热血克服了所有困难,历经11个月的紧张施工,3万筑路大军在高寒缺氧,飞雪朔风的严酷环境中艰苦鏖战,最终完成7座单线隧道的修建,构成了乌鞘岭隧道群,时速50公里。这就是第一代乌鞘岭隧道,建成后总运营时间52年,于2006年7月20日停运。目前,第一代乌鞘岭隧道旧址被改建成为了乌鞘岭红色教育基地,漫步于此,依旧可以感受到铁路建设前辈们筑路时的热血激情,与使命担当。。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第一代乌鞘岭隧道为西部地区政治、经济、军事等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第一代乌鞘岭隧道已经满足不了日渐增长的运力需求,为了提高河西走廊与内地的交流效率,达成河西走廊“富起来”的需求,一条新的线路,一个新的乌鞘岭隧道的建设成为了必须品。2003年3月兰武二线开工建设,2006年兰武二线乌鞘岭特长隧道建成通车,在伟大的党和国家的领导下,第二代乌鞘岭隧道问世,运行时速提高到120Km/h。第二代乌鞘岭隧道自运营至今,对河西走廊的人民出行和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1月6日,第三代乌鞘岭隧道顺利贯通,为兰张三四线铁路建成通车奠定基础。第三代乌鞘岭隧道位于兰张三四线铁路兰(州)武(威)段,全长17.125公里,设计时速250公里,为双线隧道,是全线最长的特长隧道。兰张三四线铁路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和“十二五”“十三五”铁路发展规划的重大项目,也是继兰新高铁之后兰州至新疆方向的第二条高铁通道。兰张三四线铁路建成通车后,不仅有助于加强陆桥通道与京兰通道的连接、完善甘肃省西部地区高速铁路网布局、促进甘肃省河西走廊快速客运通道的形成,还将带动沿线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从1953年时速50公里的第一代乌鞘岭隧道,到2003年时速120公里的第二代乌鞘岭特长隧道,再到2019年设计时速250公里的第三代新乌鞘岭隧道,一代代的乌鞘岭隧道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也印证了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过程。一代代的乌鞘岭隧道不断发展的是中国铁路的建造水平;不断提高的是列车运行时速;从未改变的是“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初心。(文/陶鸿鹏)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