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是最早落户东湖公园的艺术机构,也是目前西部地区 专注于文化艺术的保税仓库。是什么吸引它到东湖公园落户?在何桂彦看来,除了 的地理位置,更大的动力,来自于锦江区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重视。“锦江区拥有10多家艺术机构,几乎全成都稍有名气的艺术机构都在这儿,政府给的扶持政策也很多。”何桂彦列举东湖跨年艺术季,锦江区政府在推广上做了大量工作,甚至还在社区里进行推广,吸引市民到东湖公园看展。
“让艺术进入东湖公园,与市民产生互动,一方面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也能塑造东湖公园这张文艺‘名片’。”罗伟透露,东湖跨年艺术季结束后,今年还在考虑把莫奈或梵·高的真迹带到东湖公园,与市民见面,“相信到那时,会有更多市民冲着艺术到东湖公园来。”
艺术接上“地气”的另一重效果,是让越来越多的本土艺术家获得崭露头角的机会。以东湖跨年艺术季为例,穿插举行的青年艺术家展,使更多的青年艺术家为民众所知晓,有力地促进了成都乃至四川的当代艺术发展。此外,不断引进的艺术机构,还将成都乃至四川艺术家的作品带到国外参展,从而使本土艺术走出去,推动成都文创产业的发展。
成都,东湖。一座公共艺术的新地标正在冉冉升起。
文化地标助推文化产业发展锦江打造中西部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之心”
从巡游全球的“大黄鸭”到将近14米高的“木头兔子占领地球”;从上海的涂鸦公园到德国汉堡的灯光秀……公共艺术,已经越来越成为检验一座城市文化厚度的标杆。
作为特大中心城市腹地,锦江区对于公共文化的关注,有着清晰的时间脉络:从2011年成都双年展——蓝顶艺术家展,到2014年成都蓝顶艺术中的“生态——锦江湿地公共雕塑展”再到“我们在一起”2015成都公共艺术季,随处可见政府大力推动的影子。
早在2012年出台的《 成都市锦江区委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建设文化强区的意见》中就提出:到2015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要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18%,到2020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20%,继续发挥好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锦江区的产业定位为“1+4+N”,其中“1”代表的是总部经济,“4”分别指向四个支撑产业——现代商贸业、金融业、文化创意及休闲服务,“N”则代表新兴产业,像养老健康、电子商务等。
对于锦江区而言,“文化创意”已成为未来支撑全区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一个集公共艺术展、文创项目、文化机构于一体的“文化之心”的雏形已经形成。未来锦江区,不仅有像红星路35号、许燎源现代设计艺术博物馆、蓝顶艺术区这样的文化创意项目,还将有越来越多的文创产业和产品,无缝衔接起民众与艺术之间的距离。
“文化之心”的最大受益人无疑是市民。市民廖文说,现在周末都会带学素描的儿子,去许燎源现代设计艺术博物馆、蓝顶艺术区去看展:“这几年,在锦江区能感受到越来越浓厚的艺术氛围,市民也能享受更多的艺术熏陶。”
由个展到项目,由项目到产业,以管窥豹,一座城市的发展路径选择,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厚植其中。
成都,锦江区,中西部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之心”未来可期。
□ 雨田图片由锦江区委宣传部提供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