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起床气跟生理和心理都有关系。
生理方面:天气太冷、睡眠不足、睡眠质量不佳、人不舒服等,还跟皮质醇的分泌有关。
皮质醇在人体内有着自身的分泌规律,午夜12点到凌晨2点是 值,凌晨4点慢慢回升,上午8点到达 值,然后逐渐降低。
当人被猛的叫醒,皮质醇分泌上升,迫使人清醒,但睡眠惯性又会使人的头脑处于一段时间的迷糊期,大脑处在清醒与不清醒间,起床气便产生了。
心理方面:孩子认为家里比学校好玩、不愿上学;在学校遇到不开心的事、抗拒上学;有些幼儿园的孩子还存在分离焦虑,等等。
找到原因后家长应该多些理解和包容,允许孩子有起床气,但不放任,可以在孩子心情好的时候,和孩子沟通、进行引导,同时注意自身叫醒孩子的方式。
二、叫醒孩子的错误方式
除了生理和心理原因,很多家长习惯用“杀伤性”叫醒方式:简单粗暴地将孩子弄醒,这无疑是在加重孩子的“起床气”。
《美国医学杂志》有研究表明:孩子被“猛”地叫醒会产生心慌、情绪低落,给孩子带来糟糕的影响,还会引起神经或心理问题。
以下4种错误叫醒方式,建议家长们赶紧改掉:
01:大呼小叫指责法
看到孩子磨磨蹭蹭不愿起床,很多家长会采用大呼小叫的方法将孩子叫醒:“这都几点了,还不起床”、“快点起来,再不起来就迟到了”、“还在睡,你还想不想上学” ……
家长一大早就用发怒、指责的语气叫孩子,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心情还会让孩子产生畏惧感。
02:掀被拍打法
直接将孩子的被子掀掉,希望通过温差刺激让孩子醒来;或者直接拍打孩子的脸部、身体,让孩子迅速醒来。
突然掀被在秋冬季节可能会冻到孩子,也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而拍打会让孩子因受到惊吓而加重“起床气”,有些孩子甚至会大喊大叫、哭闹不止。
03:制造噪音法
家长不用语言和行为去叫醒孩子,而是特意制造一些噪音将孩子吵醒。比如:大声和家人说话、故意在孩子的房间走来走去、做家务时弄出声响等。
用这种方式虽然孩子不会受到惊吓,但总是被噪音干扰,心情肯定好不了,“起床气”自然会加重。
04:反复唠叨法
家长每隔几分钟叫一次孩子,看似在给孩子缓冲时间,实际上孩子不停地在完成启动、切换,反而会造成孩子昏昏欲睡、难以起床。
睡觉本是一件舒适、放松的事,如果家长采用以上叫醒方式,对孩子的身心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家长只需要换种方式,就能让孩子愉快地起床。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