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是中老年人常见的骨骼疾病,是导致骨折的主要原因之一。数据显示,骨质疏松症已成为我国50岁以上人群的重要健康问题。因此随着年龄的增加,骨密度测定也成为体检中建议增加的一项检查项目。
但骨质疏松并非老年人的“专属”,年轻人也有患骨质疏松的风险。
什么是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常见于50岁以上的人群,是以骨强度受损为特征的一种骨骼疾病,它会导致骨的脆性增加,从而增加骨折的危险性。其中,骨强度包括骨量(骨密度)和骨质量两个方面。如果出现骨质疏松,骨头会由原来的“密密麻麻”变得稀疏。
骨质疏松分为三大类,第一大类是原发性骨质疏松,主要是老年人因为增龄导致的骨质疏松,以及女性绝经以后的骨质疏松。
第二类是继发性骨质疏松,继发性可以理解为各种病因导致的骨质疏松,例如风湿免疫科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等引起的骨质疏松。
第三类是特发性骨质疏松,多见于青少年脊柱侧弯患者或怀孕、哺乳期的女性,这类骨质疏松的原因多半有遗传因素参与。
但需要注意的是,骨质疏松是慢性病,不是老年病。有些年轻人也会出现骨质疏松,因此这种疾病并不是老年人的特有疾病。但如果年轻人出现骨质疏松问题,这时他的年龄属于不寻常的发病年龄,应该除外是否为继发性骨质疏松。
年轻人得骨质疏松和哪些不良习惯有关?
患者得骨质疏松的原因分为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不可控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疾病等,这些是我们无法改变的。
我们可以控制的因素,包括当前的诸多不良习惯。首先是饮食习惯,如果长期饮用大量的碳酸饮料和咖啡,会增加得骨质疏松的风险。同时,如果有偏食的习惯,也会导致营养失衡,会有得骨质疏松的可能。
其次,不爱运动或者运动量少,也有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
最后,大量抽烟、酗酒,也会增加得骨质疏松的可能。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识地调整这些不良生活习惯,这些习惯是可控的,可以让我们从平常入手,及时预防或者减少骨质疏松的发生。
日常生活中,如何判断自身有无骨质疏松的风险?
首先我们可以从长期、慢性的症状入手。骨质疏松是一个骨钙缓慢丢失的过程,一般不会引起特殊症状。但是有些人群需要注意,比如部分女性特别瘦弱、体重指数很低,这是一个高危因素。
第二,如果患有甲状腺疾病、甲亢、胃肠道疾病,或者一些风湿免疫类疾病,如强直性脊柱炎、红斑狼疮等,为了治疗这些疾病,患者长期、大量服用激素,也是一个高危因素。
第三,因为我们一直在成长,发育到成人后,体重、体型一般不会有太多的变化。如果在半年至一年内,出现了体重的快速增长和体型变化,要小心是不是体内出现了一些疾病。
此外,在骨量快速丢失的时候,会出现部分症状,包括腰背疼痛、四肢酸痛,或者有类似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的症状等。
腰疼、关节疼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如果这些症状属于长时间的慢性疼痛,用药以后也没有明显好转,这时要想到是否有其他原因导致疼痛。
另外,如果反复出现骨折的情况时,要小心身体有骨质疏松问题。在临床中有一种少见的遗传病,叫作成骨不全。它更严重的时候,这种疾病的患者会被称为“玻璃人”,这类患者从小就容易发生骨折,会有一些特有表现。
我们在以往的病例中发现,一位20多岁的膝关节胫骨平台骨折病人手术时,术中就发现他的骨质很差,像七八十岁的人。询问他之后,得知患者以前发生过三次骨折,每次骨科医生都告诉他骨质问题,但他并没有详细检查。在经过基因监测后,发现他患有少见的遗传性疾病——成骨不全。
如何预防骨质疏松?
实际上骨量在人的一生中会经过几个时期。
第一个是骨量的快速增长期。从儿童一直到青春期,骨量会一直增加;青春期以后,就到了第二个时期——骨量的缓慢增长期;骨量在第三个时期达到稳定,一般在35岁左右达到人一生的骨量峰值。
骨量就像在银行存钱一样,35岁以前存得越多,最后保留的骨量就会越多,到35岁以后,骨量就会进入第四个时期——缓慢丢失期;第五个时期是快速丢失期,也就是女性绝经以后,骨量的丢失速度会提高3—5倍;第六个时期,骨量丢失再度趋于缓慢,一直到老年阶段都在丢失骨量。
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一定要在年轻时尽可能地提高骨量峰值。从孩童时期就要注意营养均衡、积极运动。同时,在骨量快速丢失时,要采取措施,减缓骨量的丢失速度。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