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远舰考古现场。新华社发
本报记者 吴晓铃
2015年底,备受关注的辽宁“丹东一号”战舰考古成果正式对外公布。考古专家宣布:经过出水文物分析并结合文献档案,可以确认“丹东一号”就是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最快的舰艇——致远舰。这项近年中国水下考古的重要成果,为中国近代史、甲午海战和世界海军舰艇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不久,中国社科院2015年度“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揭晓,发现致远舰入选。
主持这次考古调查的是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而调查领队、中心副研究馆员周春水,则是四川蓬安县人。1月30日,周春水应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邀请回蓉参加考古科普学术活动,披露了致远舰发现的全过程。
磁力仪显示 水下有1600吨的铁质
致远舰,中日甲午海战的主力军舰。在甲午战争中,致远舰舰长邓世昌在弹药用尽且舰船遭受重创之后,下令冲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欲与敌同归于尽,却不幸被敌击中,邓世昌和全舰官兵壮烈殉国,这艘当时装备精良的军舰也永沉海底。
上世纪90年代,国家文物局就批准成立了“中国甲午黄海海战致远舰打捞筹备办公室”。不过由于种种原因,此项工作随后被叫停。
2013年,“致远舰”再度进入考古工作者视野。周春水说,当时丹东海洋红港要搞基建,而距红港约20公里处的黄海北部海域,就是当年甲午海战的交战区域。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应邀对海域进行考古调查,目的就是搜寻甲午海战中的沉船。
北洋水师舰船沉没于何处?周春水说,日本海军司令部1905年编写的《廿七八年海战史》中有详细记述,致远舰、经远舰、超勇舰、扬威舰等都有沉没具体位置。然而工作人员查阅此书底稿时,却发现与书中不一样的沉舰经纬坐标。为此,工作人员在疑似海域划分了11个区域,然后用磁力仪分区域扫描。一个多月后,3号区域磁力信号异常,显示水下有1600吨的铁质。当年下半年,丹东港的一条船在进行挖掘作业时,也触碰到水底金属物,并上报给了国家文物局。
水下探摸 潜水时长近7000分钟
为确定这个1600吨铁质的身份,考古调查队2013年10月、2014年4月以及2014年8至10月共进行了3次水下探摸。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