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成都出台了推进铁腕治霾、重拳治水、科学治堵、全域增绿“三治一增”的举措。使全市人民精神为之一振——这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的务实之举,涵盖面之宽,力度之大,可谓前所未有。随着“三治一增”的实施,必将在成都的城市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成都从建城以来已经有2300多年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乏整饬城市面貌,美化城市的先例。从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到后世诸葛亮等对都江堰的整修与保护,从韦皋开解玉溪到白敏中凿金水河,从高骈筑罗城到孟昶下令种植四十里芙蓉,一直到十多年前完工的府南河整治……成都这座城市以她动人的姿态,吸引着四海的来客。
总书记指出:“以人为本,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不能在发展过程中摧残人自身生存的环境。如果人口资源环境出了严重的偏差,还有谁能够安居乐业,和谐社会又从何谈起?”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美丽繁荣和谐四川,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美丽城镇与美丽乡村交相辉映、美丽山川与美丽人居有机融合,充分绽放四川独特的自然生态之美、多彩人文之韵。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城市工作的中心目标,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从上至下都在一致践行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的生态理念和以绿色为导向的生态发展观。
今年以来,“成都蓝”越来越多,屡屡在朋友圈霸屏。“窗含西岭千秋雪”的胜景吸引了众多的摄影爱好者,从一张张美景图片在网络传播的热度,也使我们看到了广大市民对人居环境逐渐向好的赞誉。而党代会上“三治一增”的提出,一条条切实可行的措施,可谓招招击中“痛点”。
战国时代,张仪、张若在修成都城时,因不了解成都气候、土壤,采用关中板筑法筑城,土墙较薄,20多年后,不少地段毁于暴雨、大水;面对屡建屡垮的困难,他们反复实践,最后因地制宜建成了不规则的“龟城”。李冰父子在修建都江堰的时候,曾总结出“深淘滩,低作堰,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水经验。诸葛亮为发挥都江堰最大的功效,统筹安排,专门设置堰官,配备1200名壮丁,负责管理和维护。这些都说明,推动民生工程,建设城市设施,既要整体谋划、创新作为,也要因地制宜、科学施策。
实施“三治一增”,点多面广,也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且不可避免地触及到一些地方、部门乃至市民的利益,甚至会有阵痛。如何在齐头并进推动各项工作时,最大限度减少对城市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影响, 地惠及广大城乡居民, 时效地把这项民生工程办成民心工程,是摆在当前我们面前的迫切挑战。对此,有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是如何整体系统谋划。治霾、治水、治堵、增绿这四个方面的政策措施的统筹协调问题,这是个系统性问题。比如治堵需要修路,治水要搞雨污分流,增绿要新建绿地公园,必然新增大量的市政施工工地,而治霾又需要严管工地、控制和减少扬尘,如何协调之间的矛盾;多个工程施工,可能会造成反复开挖和区域集中开挖等问题,如何减少对工地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这也需要统筹谋划,有序实施。
二是如何完善配套措施。“三治一增”涉及到方方面面,既有城市基础设施新建改造,又有淘汰落后产能的需要,制定有关配套方案也是需要考虑的。比如通过加密公共交通、科学规划绕行路线,来缓解项目实施过程中对交通的影响。落后产能在坚决淘汰关闭的同时,是否对其中有实力有意愿的企业提供转型发展的政策、资金、土地等方面的支持。
三是如何体现社会公平。让各个地方的老百姓都在治理中都能“雨露均沾”,有更强的获得感,是“三治一增”的应有目标。就拿增绿来说,比如城市南边白纸好画图,已规划和修建了不少公园,北边、东边区域由于历史原因,在城市更新改造中,更应规划植入与城市发展相匹配的公园绿地,满足居民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还有黑臭水体的治理,会不会只盯着大的地方使力,而对一些小的部分视而不见?治堵的过程中,除了重视对城市中心的交通纾解,更不能忽视城乡结合部等地方的拥堵。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