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江城宜宾:三江叠翠,诗酒人生
宜宾地处岷江、金沙江、长江三江汇流之处,是南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历史悠长,物产丰富,有“填不满的叙府”之誉。酒是宜宾的魂,从唐代的重碧春,到宋的荔枝绿、姚子雪曲,明代的杂粮酒,再到当今世界闻名的五粮液,变化的是酒的名字,不变的是精湛的酒艺、丰富独特的酒味和醇厚典雅的酒风。李庄是宜宾的风格,作为抗战的文化大后方,它不畏艰辛,为民族和文化的传承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竹是宜宾的韵,诗人赞其虚心高洁,百姓喜其造物价值,竹海浩瀚,景色壮丽,它超脱隐逸,是旷达生活的象征。
古往今来,杜甫、黄庭坚、范成大等文人雅士客居于此,为宜宾竹酒赋诗作注,使其美名传扬至今。山水怡人,酒香扑鼻,茶香四溢,宜宾的大山大河间,流淌出了天地精华、民族精神、世界精彩。
1
“曲水流杯”,源远流长
宜宾古称僰道、戎州、叙州,到北宋时更名宜宾。身在宜宾才能发现,其酒文化无处不在。宜宾的酿酒历史可以追溯至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当地出土的汉代文物中,有各种酒器,还有与饮酒相关的石刻,如《厨炊宴饮图》和《夫妻饯行图》,可见当时宜宾的酿酒业已经发展到了一定水平,酒成了百姓生活一部分,有以酒待客、以酒饯行等饮酒习俗。
公元765年,唐代诗人杜甫从成都乘船顺岷江而下,到达宜宾,戎州长官杨使君在东楼设宴款待,酒酣耳热之际,杜甫诗性大发,挥毫写下《宴戎州杨使君东楼》。诗云:“胜绝惊身老,情忘发兴奇。座从歌妓密,乐任主人为。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楼高欲愁思,横笛未休吹。”名酒“重碧春”自此传扬至今。
让诗圣惊为“胜绝”的重碧春酒,为戎州“官酿”,是当时向朝廷进献的贡酒。所谓“重碧”,是指经过多次酿造而成的美酒,呈青绿色。
东楼后来几经水患,人们虽多次重建,在民国时改称其为“杨使楼”,但最终还是被毁于水灾。至今宜宾仍有一条东楼街,而不见楼。2018年,宜宾政府在城东大溪口重建东楼,目前已建成并陆续向游人开放。
杜甫的东楼已不复存在,而重碧春酒却流过历史洪流,成了黄庭坚笔下的“荔枝绿”、“姚子雪曲”,范成大笔下的“春碧酒”,到如今,成了享誉世界的五粮液。
北宋时期,诗人黄庭坚曾在宜宾谪居了近三年,这段时间他创作了很多和酒相关的诗词。他曾仿王羲之《兰亭集序》“曲水流觞”之意,在宜宾城北修建流杯池。流杯池是清嘉庆版《宜宾县志》所记载的宜宾八景之一——“曲水流杯”,其命运好于东楼,至今仍保存完好,坐落于江北公园中。
县志记载:“郡城渡江而北,里许,大石崩裂,石缝弯曲如洞穴。黄山谷谪居时,凿石引水为流觞之乐。有亭在其上,东望江中,风帆波纹皆可见。”当时要乘船渡江,走过几里路,才能看到大石头崩裂形成的洞穴,黄庭坚便在此处凿石引水,和友人把酒言欢,赋诗作乐。站在上方的亭中,能远眺到浩瀚江水,往来风帆。
我们现在去流杯池不用乘船渡江,也不用再走几里路。在现代化都市建筑的掩映下,流杯池依然是一方净土。崩裂的大石并不在山上,而是在沟壑里,沿石阶穿行在蜿蜒的石缝间,抬头就是一片绿色。古老的树根攀附在岩壁之上,四周树林茂密,古意盎然。曲水流觞,就相融于这片清幽宁静之中。
石壁之上,还有古今不少文人雅士留下的近百处书法石刻,一些文字被描了红。据说“南极老人无量寿佛”八个字为黄庭坚真迹,约一米见方的“南极”两字在峡谷内,后面六个字则在洞口一侧。谷底凉风拂面,听着潺潺流水,坐于石凳上,不难想象为何黄庭坚会钟爱于此。
在饮酒赋诗时,黄庭坚多次写到“荔枝绿”酒,他称之为“戎州第一”,并作《荔枝绿颂》大加赞赏:“王墙东之美酒,得妙用于三物。三危露以为味,荔枝绿以为色。哀白头而投裔,每倾家以继酌。”这种市面上的美酒,让诗人时常喝到要“倾家”。
离流杯池不远,还有一处宜宾酒文化遗迹,那便是锁江石。它曾是唐代军事防御设施,在宋代成了税务关卡。石上刻有“锁江”两个大字,一说是黄庭坚醉后所刻。石边建有锁江亭,几百年前,文人墨客站在此处欣赏雄伟岷江,饮酒抒怀,也留下了不少佳作。
南宋诗人范成大在登锁江亭时缅怀杜甫和黄庭坚,写下“我来但醉春碧酒,星桥脉脉向三更”的诗篇。他把杜甫的“重碧”改名为“春碧”,同样的酒,让他沉醉直至三更。
岷江桥北的锁江石今天还镇守于桥头,旁边的锁江亭为后来重建,人烟稀少,稍显荒凉。站在亭内,看滔滔江水,大概真如黄庭坚所言,“与世沉浮惟酒可,随时忧乐以诗鸣”,只有那酒的诗篇,还在讲述往来人物和这座酒都的故事。
黄庭坚不只爱酒,还好饮茶。有一天日落时分,他拿着酒壶和茶壶,来到锁江亭,远眺岷江,写下了《晚饮锁江亭》:“西来雪浪如庖烹,两涯一苇乃可横。忽思钟陵江十里,白苹风起縠纹生。酒杯未觉浮蚁滑,茶鼎已作苍蝇鸣。归时共须落日尽,亦嫌持盖仆屡更。”
如诗人所言,从西而来的岷江水,波涛如雪,纯净甘洌,不仅酿就了宜宾的好酒,还孕育了好茶。
宜宾的茶文化同样丰富多彩。《华阳国志·巴志》载,“其地东至鱼腹(今奉节),西至僰道(今宜宾)……茶、蜜……皆纳贡之。”表明三千余年前,宜宾的茶叶就已经在进贡物产之列了。
唐宋时期,宜宾因地理位置特殊,交通便利,茶马互市兴盛。据《叙永县志》载,“川南饮茶之风始于周时,到汉时行栽培,迄魏晋而大盛。饮茶之风,浸染东南,唐宋之际文人饮茶风盛极川南。”《唐史》记载的5五十多种名茶中有18种出自四川,其中就有宜宾珙县鹿鸣村产的“鹿鸣茶”和兴文县的“梅岭茶”。南宋诗人陆游曾饮宜宾茶后,自诩为“戎州陆羽”,可见其对戎州茶的喜爱。
茶与酒共同浸润到了这座城市的肌理之间,茶楼酒坊随处可见。诗人们曲水流杯,与之做伴的不仅有好酒与好茶,更有宜宾的安闲、自然与和谐。
2
古韵李庄
从合江门码头沿长江顺流而下,就到了“万里长江第一镇”李庄。它是宜宾孕育的千年古镇之一,拥有1460年的建镇史,几乎是来宜宾不得不去的一个地方。汉代就曾在此设驿站,水运从李庄可至泸州、重庆、上海。
远远望去,李庄清一色的青砖灰瓦掩映在树荫下,小镇静静依偎在长江边,像一幅水墨画。李庄历史悠久,可更为人所知的是抗战时期它的地位。
1939年,国立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等十多家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苦寻栖身之所无望时,李庄主动发出了邀请:“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这样,仅三千余人的李庄,迎来了上万名的学者师生,很多李庄当地乡绅为了腾出住所,把自家孩子迁到乡下。小小李庄自此成为抗战的文化大后方。
我们还能在李庄散落的九宫十八院里,找到各种遗址。建于清道光年间的禹王宫,成了同济大学校本部;同时期的东岳庙,成了同济大学工学院;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南华宫,成了同济大学理学院教学用房;而国立中央博物院的三千多箱国宝文物,则在张家祠(建于清道光年间)保存了六年之久,现在是李庄抗战文化陈列馆。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很多极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就诞生于李庄。比如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这是第一部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权威建筑史;董作宾编撰的《殷历谱》,后来被陈寅恪先生誉为“抗战八年第一书”。
说李庄是“中国文化的折射点、民族精神的涵养地”毫不为过。傅斯年、董作宾、梁思成、林徽因、李济、陶孟和、梁思永、童第周、劳干、李方桂……这一长串响当当的名字,是中国当代各科学术史绕不开的人物,他们都饮过李庄水。
除了抗战文化,李庄的古朴建筑也让人流连忘返。最值得一提的是建在角落里的螺旋殿,它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初看这座小小的木质楼阁并没有什么特别,但稍加观察,你会发现它一气呵成,没有使用一颗铁钉和任何黏合剂,堪称建筑学上的奇迹。梁思成对其赞不绝口,称“其梁柱结构之优,颇足傲于当世之佳作”。
小镇还完整保存着18条明清古街巷,它们大多根据位置或特征命名,比如羊街、席子街。街道不宽,两侧矗立着一些建于清代的四合院,非常有川南民居特色。踩在青石板路上闲逛,偶尔能发现一两户开着大门,院内竹竿上晒着衣裳,老人坐在门槛上懒洋洋抽着旱烟,这里的生活绵延悠长。
李庄特色有“三白”,即白酒、白肉、白糕。主街上随处可见“李庄白肉”的招牌。厨师凭借 的刀工,把肥瘦均匀的肉切成巴掌大小、纸片薄度,端上桌客人再蘸酱吃。别以为肥肉油腻,相反,白肉入口非常清爽,肥而不腻,齿间留香。吃一片白肉,饮一口白酒,在青砖灰瓦间缅怀李庄往昔峥嵘岁月。
李庄白酒是单粮酿造,在巷子深处有很多酒厂,仍保留着 “前店后厂”经营模式。不过,最古老的酒窖不在李庄,最有名的酒也不是李庄白酒,而是用五种粮食酿造的五粮液。 “利川永(即温德丰)”和“长发升”等明初古酿酒作坊,都是五粮液的一部分,分散在宜宾市的老城区。
“利川永”旧址位于长春街,作坊的门上,写着“名扬四海,香飘五洲”的对联。百余年前,五粮液传承人邓子均就在此改良了五粮配方,完成了从“杂粮酒”到“五粮液”的转变。
“长发升”旧址则在鼓楼老街,循酒香而去,就能看见一处中式风格的建筑。坊内两口窖龄最长的古窖池,距今已有650余年历史,即左区右列第一口“菜刀把”及右区左列第一口“板子窖”。透过门窗可以看到粗大的房梁陈旧古老,酿酒师们与六百余年前的酿酒师站在同一房梁下,忙碌于酒窖之间。
1964年,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长发升”勘察鉴定,认定系明代老窖,为全国现存最早、最完整、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发酵窖池。窖壁上方有木刻缠枝花纹,酒坊建筑内雀替上有木雕凤凰牡丹,均为典型川南明代建筑装饰风格。
古窖池里的古窖泥,每克价格高于黄金,被誉为天价泥巴,2005年被中国博物馆作为“活文物” 收藏。“千年老窖万年糟,酒好须得窖池老”,一克古窖泥里含有三千多亿微生物,正是这些丰富的微生物群落保证了名酒五粮液的品质。
3
“秀色使吾醉矣”
离开李庄,往宜宾郊外去。蜀南竹海是宜宾“竹文化”的代表,120平方公里的竹子密密麻麻,浩如烟海,林中还生活着各种珍稀动物,生态环境极佳,它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城”桂冠上的一颗绿宝石。
黄庭坚来此地游览时,登上山顶远眺竹之海洋,不禁感叹,“壮哉,竹波万里,峨眉姐妹耳!”乡里人听后纷纷向他敬酒,请诗人提墨,他推开酒碗,说:“秀色使吾醉矣!”并在黄伞石上写下“万岭箐”,因此竹海又名“万岭箐”。
如今我们爬上龙吟寺,站在阁楼上鸟瞰万岭时,也会折服于眼前的壮美。远山如黛,近处的崇山峻岭被染成了翠绿,公路在竹林间蜿蜒,一起风,碧浪翻腾,气象万千。龙吟寺建于明代,据说夜里万籁寂静侧耳细听时,竹叶婆娑,发出的声音仿佛龙吟,故此得名。
漫步在竹林间是另一种体验。四周被竹林包裹,细碎的阳光洒在脸上,天是绿的,地是绿的,空气是清新的。竹笋遍地,每走几米,就能看到约一米高的竹笋,还没褪去外面毛茸茸的笋壳。鸟儿在林间啼鸣,风在叶间低语,让人仿佛穿越时空,悠悠然与古来圣贤展开一场关于竹的对话。
唐代诗人刘禹锡说,竹在风中摇曳,“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宋代大词人苏轼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清代文人郑板桥则说,“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宋代戎州副官黄斌老师从画竹大师文同,他画了一幅横竹送与黄庭坚。黄庭坚作诗回赠:“酒浇胸次不能平,吐出苍竹岁峥嵘。卧龙偃蹇雷不惊,公与此君俱忘形。晴窗影落石泓处,松煤浅染饱霜兔。中安三石使屈蟠,亦恐形全便飞去。”他不仅赞叹了画家画功,也赋予了竹子生命力。画中有三块怪石把苍竹压住,是因为担心竹子画完之后,形态惟妙惟肖,要化龙腾空飞去。
在上千年华夏文明中,竹是诗,是画,是酒,是君子,是高雅风骨,是洁身自好,是超凡脱俗。蜀南竹海生长着楠竹、人面竹、水竹、花竹、香妃竹、罗汉竹等58种竹品种,或高或矮,或胖或瘦,虽形态各异,却折射出一样的竹之精神。
竹不仅可用来观赏,寄托人们的志趣,它更具有实用价值。竹渗透到了宜宾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被制作成竹椅、竹桌、竹筷、竹床、竹碗等,其中宜宾江安县的竹簧工艺便是一绝。竹簧是楠竹最内里的一层,色泽干净,竹艺大师能在上面雕刻出各种精美图案。
竹笋还可入菜。黄庭坚就爱上了宜宾的苦笋,很多人劝他别吃了,说对身体不好,他只好写了《苦笋赋》回应:“僰道苦笋,冠冕两川。甘脆惬当,小苦而及成味。温润稹密,多啗而不疾人。盖苦而有味,如忠谏之可活国,多而不害,如举士而皆得贤。是其钟江山之秀气,故能深雨露而避风烟。食肴以之开道,酒客为之流涎。”
这种淡淡的苦味,反倒成了一种独特的味道,让黄庭坚爱不释手,并将之比喻为逆耳忠言和国家贤士,多多益善。作为开胃菜,其清爽甘脆,更是让酒客垂涎三尺。
黄庭坚搭配苦笋的酒,就是他诗中的“姚子雪曲”了吧。这种酒为当地姚氏所酿,诗人称赞:“姚子雪曲,杯色增玉。得汤郁郁,白云生谷。清而不薄,厚而不浊。甘而不哕,辛而不螫。”酒倒入酒杯后浓香扑鼻,味道久久不散,口感清爽却不寡淡,浓厚却不发腻,落口干净,毫不刺激。姚子雪曲就是五粮液的直接前身,宜宾名酒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独特的香气和味觉风格,终成就了“大国浓香”。
酿造姚子雪曲所用的安乐泉,仍流淌在今天的五粮液酒厂里。泉水清澈见底,金鱼游弋其间,周围建有假山,绿植簇拥,颇有流杯池的幽静。
行走在幽幽竹林间,不仅沉醉于秀丽风景,更醉于那飘香万里的好酒。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