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川北在线
微信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李世民用人不疑得天下 开创“贞观之治” 物价低廉米价 !
时间:2016-03-23 13:46   来源:川北在线整理   责任编辑:沫朵

  原标题:李世民用人不疑得天下 开创“贞观之治”  物价低廉米价 !

  古代的米价,是社会政治状况、经济状况、治安状况、发展前景的风向标,如同今天的股市、房市一样,时时牵动着上至皇帝公卿,下到胥吏平民的心。过高或过低都会引起恐慌。我们就来打量一下唐朝的米价。

  古代的计量单位中,一般的最小单位为一合,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石)。升和斗为最常用的计量单位,平头百姓因此被称为“升斗小民”。自秦汉开始它们之间都是十进制,南宋末年一斛改为五斗。一斛在今天折合为一百二十斤,一斗等于十二斤。但古代计量十分混乱,一时一地皆不同,大约就是这么个数,上下经常浮动,有时候浮动的幅度还不小。

  再来读读杜甫的诗歌《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也就说,到了杜甫写作这首诗的时候,一匹绢的价值为一万文钱。不排除这种可能:为了押韵或者表述顺畅,杜甫进行了简化,一匹绢不一定可丁可卯地卖一万钱,但上下应该差不了多少

  在这里提绢的价格,是为了对照米价。唐时一匹绢的价格大概相当于一斛米。如果一斛值一万钱,那么一斗就是一千钱。杜甫的《忆昔》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一千文钱买十二斤米,显然已经超级贵了。

QQ截图20160323101419.png

  往回捋一捋。在唐朝以前的隋炀帝大业八年(612年),天下大乱,河北一带斗米大概几百钱,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战乱甫平,民生凋敝,洛阳一带斗米飙至八、九千钱。这都是特殊时期的特殊米价,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安史之乱以后。《旧唐书·代宗纪》中说:“广德二年九月,自七月大雨未止,京师米斗直一千文。”“永泰元年三月,岁饥,米斗千钱,诸谷皆贵。七月,时久旱,京师米斗一千四百,他谷亦是。”跟杜甫诗中描述的几乎一样。“大历四年八月,自夏四月连雨,至此月,京师米至八百文,五年七月,京师米斗千文。”《新唐书·刘晏传》中亦云:“代宗立,时大兵后,京师米斗千文。”

  其实,唐朝米价一度非常贱。《新唐书·魏征传》中:“于是帝即位四年(贞观四年,630年),米斗三钱。”没错,是三钱。该书《食货志》中重复了这个数字:“贞观初,绢一匹易米一斗。至四年,米斗四五钱。”《资治通鉴·唐纪》中也强调:“贞观元年,关中饥,米斗值绢一匹。二年,天下蝗。三年,大水。是岁(四年)天下大稔,米斗不过三四钱。”贞观四年是个分界线,这一年,经过李世民的休养生息政策,天下大治,再加风调雨顺,米价降至 点。不仅在唐朝,也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米价 的时候。从贞观元年的米价千钱到贞观四年的三五钱,不过三四年时间,这说明政府只要干正事,总是能干成的。有句话叫做“谷贱伤农”,贞观年间米价如此低,百姓怎么看?类似的资料比较少,但从各类野史笔记中,零星可见,朝野基本对此都持正面态度。米价低,证明生产力高,亩产高,丰收了,天下不愁吃的。即使农民没有因此增收,但对整个社会来说,生活成本更低,生存更容易了,终究是件好事。温饱问题历来是中国最难解决的问题,但比之下,“饱”比“温”更重要。如果穿不暖,将就一下还能活下来,如果没饭吃,几天就挺不住了。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

川北在线-川北全搜索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XXX(非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②本站所载之信息仅为网民提供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本站信息接受广大网民的监督、投诉、批评。
③本站转载纯粹出于为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不原创、不存储视频,所有视频均分享自其他视频分享网站,如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处理。



图库
合作媒体
金宠物 绿植迷 女邦网 IT人
法律顾问:ITLAW-庄毅雄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