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古代人如何参加“高考”? 都有哪些奇闻?
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朝。隋统一后,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九品中正,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他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可以做官。据史载,开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应为开皇七年(587),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那么,古代人如何参加“高考”?在古代科举考试中,又发生过哪些奇闻逸事?
科举考试的内容
科举除了特制科目外,明经,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考试在各个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等,宋朝主要是经义、策问、诗赋等,到明代只有经义一门了。
时间最长的考试
江南乡试多在秋季举行,所以又叫“秋闱”,每闱三场,每场三昼夜。由于中间要两次换场,因此实际是九天七夜。
第一场考的是八股文,是从四书五经里边选择材料来出题的,第二场考的则是官场应用文,分上下往来的公文和根据提供案例来撰写司法判文两种,第三场考策问,涉及的是具体的国计民生问题,要求考生给出对策和办法。科考在当时是考生也是朝廷的大事,为确保考试顺利进行,开考后号舍就会上锁,其间无论发生什么事,即便是发生火灾烧死考生也不能开锁。
当时的号舍一律南向成排,长的有近百间,短的也有五六十间,巷口门头大书某字号,备置号灯和水缸,可供考生夜间行路,白天饮水之用。考试期间伙食由考生自备。因为乡试时间较长,加上天气闷热,饭菜很快就会变质,所以考生一般都只带干粮充饥。
阿拉伯进士
功名得来非易事
号舍左右两壁砖墙在离地一二尺之间,砌出上、下两道砖托,以便在上面放置上、下层木板。白天考试,上层木板代替桌案,下层木板为坐凳,供考生坐着答题,夜晚取出上层木板并入下层,用来当睡觉的床。但因号舍长度只有四尺(相当于1.33米),人睡下去连腿都无法伸直。而且号舍没有门,考生需自备油布作门帘以防风雨。
在考试的九天七夜里,考生答题和食宿全在号舍里。在每排号舍的尽头有一间粪号,谁去上厕所不能说话,只能用牌子来表示,牌子正反两面都有字,一面写着“入静”,另一面写着“出恭”,现在还有不少老年人以“出恭”指上厕所,就是由科举而来。
四川贡院
由于秋闱时天气非常炎热,考生们吃住全在狭小的号舍里,因此,经常有考生因中暑生病、食物中毒导致意外死亡,还有的则是被藏在号舍屋檐等处的毒蛇咬死。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福建乡试时,由于天气酷热,考生中暑生病,头场就有四个人死在考场,第二场又有三个考生还没有考完就病死在号舍中。咸丰年间某次浙江乡试,一名山阴考生突然发疯。他不答题,只在试卷上题了两首绝句,其中一首是:“黄土丛深白骨眠,凄凉情事渺秋烟。何须更作登科记,修到鸳鸯便是仙。”署名是“山阴胡细娘”。“胡细娘”回到寓所便死了。光绪十一年浙江乡试第二场即将开始的黎明,一个考生用小刀在自己的腹部猛划了十几下,被抬出了贡院。光绪壬寅科(1902年)浙江乡试,有的考生不堪忍受考场的巨大压力,直接在考场中自杀。
受到社会的尊重
在古代,科举是读书人的进身之阶,也是宗族和地方政府的大事。因此科考士子所受的厚待主要来自这两方面。
科举时代,宗族是族中士人读书应试的支持者、赞助者,甚至是救助者。具有一定底蕴的宗族,一般都会设义庄,在历史文献上,最早有记载的义庄是北宋范仲淹在苏州所致置。义庄之中包括学校、公田、祠堂等设施。宗族从义庄的收入中抽出一定比例的钱物资助与救助贫困族人的。
清代科举殿试场所
汉代对上书、应举者有“公车待诏”的优礼,即汉代贤良方正科的考试选拔,考生由公家车马接送。宋代的礼部试和殿试的费用,朝廷拨有专款以“资费用”。凡远道来京应试的举子,都给予“公券”以保证贫寒士人往返住宿等费用。清代进京应试的举人的路费,由地方财政支付。
明清时还有地方上的助学助考机构,名叫“宾兴会”,“宾兴”一词源于《周礼》“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宾兴会专为贫寒之士提供资助,无数贫寒之士得其救助而跃龙门。士绅捐资是宾兴会最普遍的经济来源,有的官府也会拨出部分公帑资助。不少宾兴组织还要求本籍士子考中出仕后,应饮水思源,捐银回报本籍的宾兴组织以奖掖后人,这通常被认为是成功者之义务和责任,一般要求按官阶大小出相应金额。
名字取得巧:“无名”变头名
先天元年(712年)依照举行了科举考试,在最后确定状元的时候,有个考生,因为名字取得好,与道家颇有关系,凭这一点独占鳌头。他叫常无名,姓常又以“无名”为名,虽然非常奇特,但却来历不凡。他出自《老子》这部道家经典的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按他的文章,根本不可能取为状元,但由于有了这么一个道教味很浓的名字,在信崇道教、尊崇老子的当时竟特别讨巧,被主考官们看中,取为新科状元。
清代科举钦定榜
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年)举行会试,有个举子名字叫李忱,也参加了考试。当朝天子的名字也叫李忱,这人与天子同名,人们都把这些事当作新鲜事,议论纷纷。有些人暗暗担心这个人与天子同名,犯了皇上的名讳,恐怕不会有好结果。有些人则认为也许他的造化来了,这回一定会走运。消息传到了宣宗的耳朵里,他得知有位考生与他同名,感到很新奇,并没有因这个人犯了他的名讳而不高兴,倒觉得这人既然与我同名,就得让他有出息,否则,岂不是失了我的脸面。思讨已定,立即提笔写了一张批条给主考官,说是推荐一个与朕同名的人做进士。唯皇命是从的主考官哪敢怠慢,连忙将这名考生录取为进士。
科举作弊奇观
入场糕点切成一寸见方。为防考生在食物中夹带作弊答案,在进考场时,卫兵会用刀将糕点全部切成一寸见方。最后一道叫龙门,如果最后查出夹带违禁品,则前面两道门的兵丁都要被治罪。而违禁的考生则将被革除一生的功名,即一辈子不可以再做官,还要被捆绑在贡院门前的木柱上示众两个月。 但由于科考事关仕途官运,作弊就成了科考挥之不去的阴影。江南贡院发现过飞鸽传书,当时有考生家里训练了只鸽子,鸽子晚上就飞进考生的号舍,考生把考题写得很小,拴到鸽子腿上带回,家里请了答卷高手,然后让鸽子再送进考场。家人为了提醒考生不要抄漏了,就在正面的下方注了“背面还有”几个小字,哪知这位老兄竟也照抄不误,结果被考官发现。
科举制度中的进士卷
用衣服“做文章”只是其中一个手段,使用小纸条也是自古就有的。清代的考场上就曾出现过15块长43厘米,宽42厘米特制的黄绢,抄录内容极其丰富,约有40万字。它的第一块黄绢竟是整个抄本的目录,每条目录还都有编号,利用它可以十分快捷地找到其余14块黄绢抄录的资料。
南京江南贡院陈列馆中,有一本《五经全注》,长约5厘米,宽4厘米左右,厚度还不到1厘米,书上的字简直如跳蚤一般,小小的一粒米就能盖住8个字,这可算得上作弊奇书了。据说,小纸条上抄大段的文章还有特殊的工具——老鼠须,而且得是精选韧度极好的鼠须才能胜任,现代的笔是怎么也写不出那么小且清晰的字的。
考生的夹带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清稗类钞》中记载:“入场者……私藏于果饼及衣带中,并以所携考篮酒鳌与砚之属,皆为夹底而藏之,甚至有帽顶两层,靴底双屉者。”
写在衣服上的科举夹带
最年长的考生为103岁
读过《儒林外史》的,应该都会对“范进中举”印象深刻。其实,古代由于对士子参加考试实行“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的政策,无论什么年龄层的都可以报考。但因考试所涉“四书五经”等海量诗书典章,因此,能通过预试到江南贡院进入乡试的,极少有“神童”,相反“范进们”倒是常见的。在江南贡院的考生中,曾有年龄最大的考生是广东103岁的陆云丛。而年龄最大的状元是唐朝的尹枢,“应试时年已七十有余”。
续诗两句登龙庭
宋徽宗一天闲得无聊,来到夫人阁游玩,忽然诗兴大发,提笔在一面扇子上写了两句诗:“送饭朝来不喜餐,御厨空费八珍盘”。写完后,续不下去了,就推说累了,要休息,命侍从找一个人续完这首诗。侍从仓促之间找不到合适的人,就临时拉了一位太学生帮忙。
中国科举制度最后一科金榜
太学生看了这两句诗,心里琢磨开了。“不喜餐”,即厌食之意,必是消化不良,要用点开胃助餐的东西,皇上山珍海味都吃腻了,失了胃口,只有一样东西能起作用,这就是“酸梅”。于是提笔续了下面两句:“人间有味都尝遍,只许江梅一点酸。”
侍从赶紧将诗扇呈上,徽宗见后龙颜大喜,觉得这两句续得不错,说出了他想说而未说出的话。他得知续诗人是个没有功名的学生,不由得动了悯才之心,决定破格提拔。这个太学生连参加会试的资格都没有,宋徽宗却特批他直接参加廷试,并特赐他床第。
白捡一状元
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年)又逢大考,会试结束之后,前三名依次是黄子澄、陈子宁、花纶。接着进行廷试,廷试完毕,第一与第三的名次又颠倒了一下,眼看着花纶要做状元了。可是,在拆号唱名的时候,当朝皇帝朱元璋却发话了。他说:“我夜间做一梦,神仙告诉我,本年的新科状元姓丁,而不是姓花。”皇帝金口一开,花纶的状元当然泡汤了。那么,姓丁的状元又是谁呢?这下可忙坏了主考大臣,他们翻阅考卷,找了许多,总算找到一个名次较后的叫“丁显”的人。朱元璋说:“此人姓丁名显,自然要‘显’,状元就应该他做。”结果,本来毫不沾边的丁显一下跃居榜首,花纶又被挤到了第二名,而黄子澄只好屈居探花了。
穷途末路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九月二日,朝臣们步履匆匆地来到紫禁城,觐见光绪帝和慈禧太后。此次他们只为奏请立停科举之事。
晚清的教育改革始于1901年,清廷曾设想用十年时间,完成从废止科举到学堂办学的逐步转换。如今,两年时间已然过去,改革却起色不大。朝堂上,袁世凯、张之洞等人言辞恳切地奏请慈禧:朝廷如果还想继续之前设定的从科举到学堂的逐步转变之法,那么,二十年后学堂办学方可见效。然而,几次战争中国惨败,割地赔款,国运不济,王朝已没有二十年的时间可等。为补救时局艰危,朝廷必须痛下决心,马上停废科举。
奏请停废科举
面对群臣的呼声,慈禧思虑再三之后,以光绪帝的名义下诏,正式废止科举。至此,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终止了。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