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小说和其他盗墓类型的文艺作品和古老的风水学、八卦、阴阳、丧葬文化相关的古老职业——摸金校尉,也被推到了新时代的风口浪尖。诚然,大多数人关注这些知识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但是对于摸金校尉本人,这就是吃饭家伙。
摸金校尉本来是曹操手下一支特殊部队,用来盗取大墓中的金银以充军饷。后来摸金校尉的后代也干这个行当,并且沿用了祖先的名号。只不过这支队伍自诩不同于其他人,他们不把自己看作是盗墓贼。
摸金校尉办事有规矩,他们会下墓,但是并不是乱搞一通。在盗墓界也有个“不成文规定”:进入陵墓之后,金银珠宝尽管拿,唯独有一样东西,死活都不能动。这是什么东西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为避免牵扯罪案
盗墓的规矩有很多,在拜师学艺之时,那些盗墓者或者摸金校尉都会遵守严格的规定。比如最常见的下墓之后必须点蜡烛,蜡烛方位、数量都是有讲究的,这叫“人点烛鬼吹灯”。
类似于这些规定,都是祖祖辈辈传下来写在书上的,但是还有一些规定是“不成文”的,其中有一条就是下墓之后不能拿墓里面的玉。一般的大墓,金银财宝、古玩字画非常多,想拿什么就拿什么,毕竟盗墓者就是图财,但若是碰到玉了, 不能拿。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玉佩的象征意义。封建王朝中,最 的就是权力或者身份。而自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严格的封建王权就形成了。以天子为中心的统治阶级,自上而下有着非常严格的等级制度。
其实这一制度是从周朝传递下来的,他们必须在日常生活中用尽一切办法来体现这种等级制度。举个最明显的例子,有了皇帝这一身份后,有些衣服、花纹、材料就只能是皇帝一个人用的。
要是其他人,不管是王公大臣还是平民贵族,只要是用了这些东西,那就是僭越,僭越意味着造反,杀头之罪都算是轻的。皇帝只不过是权力阶梯上的一份子而已,这些多如牛毛的规矩,历朝历代的统治阶级都没有摒弃过。
比如大部分的王公大臣、名门贵族及其家人,就非常推崇这些规则,他们认为这是自己高贵身份的象征。周朝权力的象征是鼎,到了后来身份和权力的标志也变得五花八门,玉器就是其中之一。
道理也很简单,本着物以稀为贵的原则,玉器不是常人能够拥有的,如果身戴玉佩,自然就是身份的象征。而且古时候轻工业、工艺品加工技术有限,能够佩戴精美玉佩的人,必然不是普通百姓。
就因为这点,盗墓贼原则上是不会去拿玉佩一类的东西的。毕竟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盗墓都是重罪。这种极具身份象征的东西,拿在手里就是烫手山芋,很容易为自己带来牢狱之灾,虽然他们爱财,但保住命才是首要的。
迷信说法
第二个盗墓贼们不喜欢拿玉的原因,就和迷信沾边了。古代人,尤其是干盗墓这一行的,一般都非常相信迷信,他们能够把各种风水学的知识和迷信联系在一起。毕竟这些人经常和死人打交道,肯定会比常人更注重这些。
而在盗墓贼的眼中,玉器是非常具有灵性的,通常和神灵有着很大的关系。从我们祖先在古早时候留下的说法中,就可以看出:人们认为,玉器是浑然天成的,只有上天的灵气滋润,才能够造就这些精美的玉器。
换言之,在古人看来,玉器就是神灵的玩物、上天的私有品。因此古代的各种祭祀仪式上,除了其他牺牲之外,玉器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各种小说中也有将血滴进玉器中做法的现象,足以说明玉在古代的重要性。
盗墓贼们认为,墓里面的金银财宝是墓主人的,就算做个小偷也无伤大雅。但是玉器是神灵所有物,墓主人只不过是代为保管而已,要是他们真的拿走了,触怒神灵,盗取多少金银财宝都没命花了。
避免惊动鬼魂
最后一个—怕惊动鬼魂,这是盗墓者们不敢拿玉器的最重要的原因。在古代的大墓中,通常在死者入棺椁之前,有权有势的人家会给其口中塞进去一块玉。这是因为玉器在古代通常是天地灵气的象征,古人认为玉器对活人和死人都有滋养作用。
现如今我们都能看到很多老年人,在走路的时候总是捏着一块玉在手里。这是因为很早以前人们就相信玉能够活血化瘀、美容养颜。对于已经去世的人来说,玉更能够保养人的魂魄,不会让死人的灵魂变成孤魂野鬼。
有了这一说法之后,墓葬中的玉器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了。虽然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带在身上的玉佩由于长期和人的皮肤、体液接触,使得其原本的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然后呈现出更光亮的色泽。
但是古人可不知道这些,尤其是盗墓者,他们对于玉器养魂魄这种事是深信不疑的。如果碰到了握在手里、含在口中的玉器,无论多么罕见,他们都不会动。若是拿走玉器,就相当于他们拿走了死人的魂魄,这就是给家里带去了不干净的东西。
结语
不管是“取之有道”的摸金校尉,还是一般的盗墓贼,本质上都是同一类人。曹操当年组织摸金校尉的军队,也不是出于什么高尚的理由。只不过因为当时军队要打仗,实在是没钱发军饷了,这才出此下策。
可能连曹操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建立的这支特殊军队居然会后继有人。古代盗墓是重罪,在现如今也是如此。单从道德上来说,挖坟掘墓就是极其恶毒的罪行。对于古代的大型陵墓,我们每个人都有保护的责任。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