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中,赵国大将廉颇与秦国名将白起本有机会一决雌雄。然而双方君主的一时冲动,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假如他们真的在沙场相遇,又会是怎样的景象?
一、赵军节节败退,廉颇固守待变
当年秦昭襄王满怀统一天下的野心,他认为赵国是眼中最大的心腹大患,决定发兵将其消灭。秦王亲自统领大军,气势汹汹向赵国进发。而赵王也派出骁勇善战的廉颇率领赵军前去迎敌。
一开始,廉颇领军势如破竹,在几次交锋中都取得胜利。然而随着秦军源源不断地投入战场,赵军渐渐感受到敌人的强大实力。秦军出动的不仅有勇猛的前锋部队,还有乘輦部队、 部队等配合作战。
渐渐地,廉颇麾下的赵军竟然陷入苦战,被秦军打得节节后退。廉颇心中焦急,又不得不小心谨慎,生怕一不留神便送了性命。面对秦军的步步紧逼,他在几次试探和交手后,终于意识到想要转败为胜几乎是不可能。
于是他果断改变策略,下令士兵固守阵地,即使敌军来犯也不能轻易出击。这一守法对秦军造成极大阻碍,他们对廉颇军阵前死水一般的氛围感到异常窝火。秦军统帅多次向秦王请示进攻,但都被严词拒绝。
秦王对赵军此举极为警惕,生怕这只是廉颇的诡计,目的是诱敌深入。于是秦军也暂时停止攻击,与赵军对峙达数月之久。
二、秦造谣生变,赵急调赵括
在两军对峙多日后,秦军统帅突发奇想,决定使出离间计来败赵军的斗志。他派出几个善于混迹民间的特务,四下散布谣言,说廉颇已与秦国暗通款曲,准备叛变投降。
这一话说出去,立刻在赵军中引起极大反响。将士们议论纷纷,都在猜测这话的真假。渐渐地,军心开始动摇。赵王本就对战局虎虎生风,一听此言更是怒不可遏。
他大怒之下毅然决定调离廉颇,改派年轻将领赵括上场。他认为廉颇如果真要投降也就罢了,若不叛变,又何必死守不战,这等消极作风实在令人气馁。
而赵括生性果决,曾数次立功,赵王期望他上任后能稳住军心士气,马上发动进攻,击退秦军。不料秦王得知赵军换将的举动,判断赵国已经陷入混乱,这是给秦军称霸的大好时机。
于是秦王立即派出秦国大名将白起前来应战。白起之过人之处,在于用兵极狠,善于使用计谋,他深谙兵法,擅于根据形势变化安排部署,屡建奇功。
他一到赵国大营,顿时让敌我双方官兵为之色变。赵国军队本就因廉颇被撤职而士气低落,现在又见到白起这个杀神级人物随时可能来袭,心中害怕之情溢于言表。
三、白起用计大胜,赵国元气受创
白起很快判断出赵括是新上任,必然想立竿见影,在大军面前证明自己也是一员猛将。于是他装作节节后退,有意露出破绽,诱使赵括误以为敌军已至弱态,这就是给他出头的大好时机。
果然,赵括中计,认定这是夺取战功的机会,全军出动试图给秦军致命一击。白起眼看赵军深入到自己的包围圈中,适时发动反击,一举切断赵军粮草补给线。
赵军登时陷入混乱,白起趁机四面围困歼灭,数十万赵军只在顷刻间便全军覆没。而赵括此时也后知后觉,自己上了白起的当,不禁悔不当初。
这一仗赵国元气大伤,国力大减,死伤惨重,也就此从战国七雄之列中退出。秦国终于除去心头大患,异军突起,很快完成统一大业,建立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
四、假如廉颇对阵白起,胜负悬而未决
倘若赵军不换将,由廉颇继续对阵白起,结果会如何呢?我们不禁要猜想,如果两军相持之际,秦国调来白起,而赵国坚持由廉颇指挥,会是一场怎样精彩绝伦的较量。
廉颇作为老资格的将领,经验丰富谨慎稳重。他刚调任此地时大胜秦军,可见其军事才能不输白起,只因形势所迫他才转为守势。
而白起则用兵极狠,善用诡计,屡建奇功。他深谙敌我形势,善于抓住敌人弱点,再以雷霆万钧之势给予打击。这一次,他也必然会设下天罗地网,试图步步紧逼迫使敌人就范。
两军一旦交锋,势必会你死我活,不留余地。廉颇稳扎稳打内心骄傲难平。白起杀伐果断志得意满。两人各持所长,争强斗艳。任何失败或退让,都意味着自己的武将之名声尽失。
所以他们必然会拼尽全力,使出浑身解数,就算兵败如山倒,也要与对手同归于尽。这会是一场难分高下的胜负悬而未决的战役。
五、赵国失败根本在国力不济
当然,就算廉颇全力以赴,想要力挽狂澜也很难。因为根本上,赵国的国力和财力已经难以支持长期消耗战。秦国多年来培育的雄厚国力,不但军队人员充足,粮草储备也十分充裕。
而赵国多年征战,国库空虚,百姓疲于奔命,已经难以为继。廉颇再聪明能干,也无法从石头里挤出油水。不论守多久,他终究会被逼到绝境。
再说廉颇为人稳重,不会轻易变阵冒险以求速战速决。而白起则极度嗜血好战,必然会使尽手段逼迫敌人决一死战。
到时候,廉颇只能应战,因为他必须死守赵国最后的防线。而很难再有战略空间来转变局面,最终还是会在秦军猛烈进攻下溃不成军。
所以不管赵国换不换将,结局都难逃一败。只是比起赵括莽撞式的作战,廉颇的失败至少不会让赵国家破人亡。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