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各庄村口,牌坊和仿古建筑昭示着文旅产业的兴旺。
郑各庄是全国 一个奥运火炬穿村传递的村庄。
400余户村民集中居住的宏福苑。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摘自《 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996年,正值北京的房地产风生水起,在“被动开发”的命运到来前,郑各庄的1000多村民共同选择了“主动城市化”。全村4000多亩土地被统一规划、招商引资,推动村庄工业化和城市化。
2013年,一个村庄已长大为一座城市。新的困惑接踵而来,村里有100多万平方米的产业用房,因为是集体建设用地,不能立项、更拿不到产权,几十亿元的资产不能进入资本市场,成为制约后续发展的一大瓶颈。
新城名片
郑各庄
走进哈佛的村庄
49岁的北京农民黄福水,站上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讲台,面对一屋子洋专家,比划着说起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郑各庄村:一条马路分开两个村,那头是邻村拥挤无序的农家小院,这头是郑各庄的高楼大厦……
从1996年到2013年,黄福水和村里人自发“造城”,建起了住宅、温泉会所、老年公寓、医院、科技园,形成了几十亿元的产业集团,吸引数万外地人涌入。郑各庄也因此成为全国 奥运火炬穿村传递的村庄,并走进了哈佛课堂。
然而,辉煌背后,今天的郑各庄村却面临着深深的困惑——按照现行土地管理法规,集体建设用地不允许上市流转。郑各庄的100多万平方米产业用房,无法立项、没有产权,导致几十亿元的资产不能进入资本市场,后续发展遭遇资金瓶颈。
11月,在刚结束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 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
短短100多字的改革新风,让黄福水和1000多郑各庄人,燃起了新的创富梦想。
新城之新
土地流转村企合一
人人有底气
郑各庄富了,村民们的日子怎么样?
“ 收入肯定比种地翻了几番,但是比这更重要的,是土地还留在自己手里,有底气!”村民李斌说。
1999年,李斌把自家的10亩地,以委托经营的方式流转到宏福集团,不承担任何经营风险,每年可获得每亩5000元租金,仅此一项便可坐收年租金5万元。同时,在“村企合一”的经济运行机制下,他在宏福集团的建筑公司上班,每个月还能收入三四千元。
“宏福集团是郑各庄所有村民共同拥有的企业。”黄福水说,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1999年宏福集团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按照法人控股67%、村委会参股16%,自然人参股17%的比例进行股权确认。由此确立了宏福集团既不是农村集体所有制,又不是 股份制,更不是私有制,试图“打造一个完全公平的集体经济模式”。每年,李斌等持股村民都可以从宏福集团拿到1500多万元。
站在花红柳绿的宏福苑小区外,李斌意味深长地说:“农民要有地、有梦、有双手,就会有幸福的家!”
通过村民们七次集资,不断壮大的宏福集团的运作,郑各庄村的1000多村民“就地造城”,当上了坐收财富的房东、股东,缔造出让哈佛惊讶的奇迹。
新城之梦
沿着北京地铁5号线的终点,天通苑北站,向西北方向再走8公里,一座巨大的牌坊就告诉你,郑各庄到了。
这个户籍人口只有1000多人的村庄,实际容纳着数万人居住。村子西南侧,是办公楼;村子南门附近,是宏福集团旗下知名旅游项目温都水城;村中有一个火炬广场,周围还有老年公寓、度假酒店、高尔夫练习场、医院、一大片大学校园和金黄色树荫下的70栋居民楼……短短16年,一个村庄猛然长大为一座城市,村民的“造城之梦”几乎一夜圆满。
在空闲的片刻,黄福水喜欢站在全村的制高点“宏福大厦”远眺。作为郑各庄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企业宏福集团的董事长。正是借助宏福集团的运作,郑各庄村的1000多村民“就地造城”,不仅摇身变成市民,还当上了坐收财富的房东、股东,一手缔造出让哈佛惊讶的奇迹。
造城梦
荒滩置换土地
4000亩地造一座新城
温榆河蜿蜒而过,掩映在林木间的宏福苑小区里,楼下停放着各种品牌的小汽车,不时可以看到悠闲的人们在散步、遛狗。
“1996年,这里还是地道的农村。现在你再看,一点村庄的影子都找不到了吧?”这天下午,阳光正好,50岁的李斌走出宏福苑,来到鲍鱼岛小公园钓鱼。在这里,生活用水处理后补充到人工湖和护城河等水系,实现了观光、水产养殖、绿地喷灌的梯级利用。
李斌的记忆中,郑各庄从“一村到一城”的成长之路,也如这水一般顺畅。没有征地或失地,取而代之的,是一场村民主动城市化、自发整理土地的“抢跑”运动。
造城!1997年,这个梦想在郑各庄首次清晰。村支书黄福水请来几位资深专家,依据北京市总体规划,结合郑各庄的位置、资源以及产业发展等要素,绘制出《21世纪生态庄园》建设规划。
“当时我们都感觉太超前了。”李斌说,虽然是皇城边上,但离天安门还40里地呢,光凭农民的力量,能建成一座新城吗?
在黄福水和村民大会的坚持下,这一梦想开始推行:全村4000多亩土地,被统一规划为生活居住、文化教育、科技产业、旅游休闲等四大板块,打造生态型“人文主题村庄”。
首当其冲的问题,当然是土地。按国家规定,耕地性质不能改变。要“造城”,空间从何而来?精明的黄福水使出了一招“乾坤大挪移”——郑各庄与其他村庄签约,把别村的河滩地填上土石方,改造成耕地。在耕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村里的土地和改造后的耕地置换,变成了建设用地。随后,李斌等村民将自己名下的土地交回村集体,村集体委托宏福集团,对村域全部土地进行有规划的开发与经营,实行统一规划、招商引资,推动村庄工业化和城市化。
2005年,郑各庄相关规划获得北京市规划委批准,成为指导该村主动城市化建设的法定文件和科学依据。
16年弹指一挥间,走在2013年秋天里的郑各庄,当年蓝图上的宜居环境、集中住宅、公共设施、交通网络以及配套物业都已变成现实,俨然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
创富梦
兴文旅建总部
村企工程揽到利比亚
造城梦,离不开产业支撑。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文旅产业成为郑各庄亮出的第一手牌。
坐落在紫禁城的中轴北延线上,郑各庄300年前便是康熙行宫。借助皇城历史文化、温榆河生态资源以及丰富的地热资源,郑各庄从2003年起,开发了以温都水城为主品牌的文旅产业:4个酒店2000多套客房、养生馆等,总建筑面积40多万平方米,可以同时接待5000人会议、食宿和5000人娱乐。“红楼选秀”“龙的传人”以及“音乐现场”等大型活动的举行,更是让这里名声大噪。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郑各庄接待了50多个国家的观光团和7个国家的运动员代表团。2009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北京市 商标。
首战告捷,村民们又瞄准了新的商机:先后向建筑、科技工业、教育科研、文化创意以及房地产开发发展,打造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
在温都水城的近邻之地,便是宏福创业园、新安贞医院等建筑。在宏福创业园里漫步,抬头便能看见修正药业、探路者、华睿汉能、金万众等50多家企业醒目的标志。新安贞医院是由宏福集团和北京安贞医院共建的。有了温泉养生、医疗保健资源,13万平方米的国际老年公寓地产项目也随之开发。
北京邮电大学建分校,中央戏剧学院总部整体搬迁,宏福集团与北京电影学院共建中国影视动漫基地合作项目也正式启动。
4000亩的土地,愈发显得寸土寸金。
为了实现土地的效益最大化,郑各庄 的目标是总部经济,5万平方米的服务外包大厦正在筹建。
“外面的世界更精彩,走出去也能赚钱。”随着宏福集团的发展,村民的脚步也走出了村庄。首都机场停车楼、首都图书馆、鸟巢、水立方……李斌掰着手指头说,村民的脚步甚至遍布长春、青岛、邢台等地,梦想打造“中国北方最大的建筑设备租赁基地”。
就连遥远的非洲,也有郑各庄的标记——宏福集团是中国 在利比亚承揽工程的民营企业。
集体建设用地上,百万平米产业用房拿不到产权——
土地不同权 上市融资难
新城之惑
2013年11月,走进郑各庄村委会,就会看到黑板上贴着的几张明细账单,上面记录着全村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村级财务的月收支情况等等。
“我们都是村里的股东,当然有权看账本。”村民梁大妈说,郑各庄发展建设所依托的村办企业宏福集团,正是村民们先后7次集资兴办的。如今,村民的人均入股金额已达到17万元,年回报至少15%。
与梁大妈的笃定相比,多次集资的背后,隐藏的还有发展之路上的困惑:集体建设用地不能立项、更拿不到产权,导致几十亿元的资产不能进入资本市场。这已成为企业未来快速发展的一大瓶颈。
七次村企集资
每年股份回报至少15%
上世纪90年代初,黄福水带着十多个村民,在亚运村挖土石方。为了购买货车和设备,黄福水写了一张白条,完全凭个人信誉集资。没想到,一下子筹到了144万!
1997年,黄福水回村成立了宏福集团,开始旧房改造。“村民先交钱、后住楼,想住三居室5.5万,两居室4万,又凑了500万元。”
1999年,宏福集团从集体企业改成股份制,再次集资,改制后所有资产达到3500万元。2001年,成立建科投资公司、做工业园区,再集资。2003年,成立温都水城公司,又一次集资。2011年,村民集资8000万元,促进企业发展……
在黄福水眼中,郑各庄的智慧就是整合资源,其模式的核心在于整合宅基地、经营用地和资本。经过7次集资,村民人均入股为17万元,每年的股份回报不低于15%。
土地产权受限
几十亿资产无法入市
在一路狂奔的发展之路上,仔细观察却会发现,郑各庄的立足之基其实相当薄弱——在集体土地上进行商业开发,而目前的法规,却不允许集体建设用地上市流转。
“银行贷款需要土地资产抵押,我们的集体土地没有抵押资格,自然就借不到钱。”宏福集团办公室负责人郝先生透露,他们也想过上市融资,但同样需要先解决土地产权问题。郑各庄有100多万平方米的产业用房,因为是集体建设用地,不能立项、更拿不到产权,导致几十亿元的资产不能进入资本市场。资本,已经成为发展的一大瓶颈。
宏福集团的村民持股形式还将继续存在。在黄福水看来,村民不能是简单地、被动地“上楼”,不能仅仅是拆迁之后补偿一笔钱,然后开着宝马奔驰去跑黑车、烧锅炉。
他也一直在期盼着,国家政策能够改革,实现土地同权同价,放开农村建设用地市场,与国有土地获得平等权利,允许上市流通转让,所建的厂房和商品房在法律上认可,并核发产权证件,政府在这些环节中只收取相应的税费,不再是土地交易的操控者。“如果我们的期盼能够实现,郑各庄的城镇化之路,或许将走得更平顺。”(记者王丹石莉芳)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