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铁工艺产品畅销全球,海外客商频频到访安溪。(陈林森摄)
变废为宝一人带出一方全新产业
“竹、藤、树、草和铁条,这些可能被人们随意丢弃的‘垃圾’,在我们眼里那可都是宝。”年近八旬的安溪藤铁工艺产业鼻祖、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陈清河,至今活跃在藤铁工艺传承的一线,常常现身设立于安溪华侨职业学校、以其名字命名的“陈清河劳模创新工作室”里,手把手指点学徒编织技艺。
竹子在茶乡的利用由来已久。《五代初建安溪县记》记载:“荷畚执筐,为安职业。”足见彼时“畚”“筐”等竹制品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宋元时期,竹藤编技艺开始普及,并在此后的千百年间被广泛应用于农具、茶具、生活用具中。特别是茶具的应用占据半壁江山。每逢茶季,采茶女们头顶的斗笠、身后的茶篓,无一不是竹制品,晾晒、炒制茶叶环节更是处处见“竹”。
20世纪70年代,因一个人、一个热水瓶的出现,安溪竹藤编开启产业发展历史性跨越。此人便是陈清河。1969年,毕业于厦门工艺美术学校的陈清河回到安溪老家。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市场上热水瓶壳短缺的现象让头脑灵活的他嗅到了商机。1971年,他在尚卿公社农械厂招收5名学徒,建立起竹编车间,专门生产热水瓶竹壳。不曾想这竟成为一个全新产业的起点。短短几年时间,陈清河不断开拓研发,将竹藤编从实用农具家具提升至工艺美术品高度。这期间,在他的推动下,“安溪尚卿竹编工艺厂”获批创建,安溪 中外合资企业安星藤器公司成功创办,产品逐步远销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解决了近万人就业,带动了5000多户贫困户脱贫。
1991年春天,广交会上一个“葡萄篮”的出现,轰动市场。这个“葡萄篮”用藤皮藤芯编织成篮身,以钢筋为把手,铁线环绕把手化为葡萄藤,铁皮剪成葡萄叶, 焊成葡萄串,继而彩绘着色,栩栩如生。这便是陈清河将藤艺与铁艺融合,在全国首创的一项新艺种——“藤铁工艺”。
“那年我们带去12套‘葡萄篮’展销,3天里就带回了500万美元的订单。”陈清河记忆犹新。尽管他现场对客户定下了不准拍照、不报价、不提供准确的交货期“三不”原则这样苛刻的条件,产品依然供不应求。陈清河生平第一次感悟到“掌握原创,就掌握了话语权”。
这一新艺种的问世,不仅在欧美等国际市场上刮起一阵旋风,还广泛传播到福建全省乃至广东、广西和浙江等地,成为国家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广交会还因此特设了“藤铁工艺”展区,专门展销藤铁工艺品。
匠心传承一业撑起一座工艺之都
“学手艺,三年是学徒,第四年才顶半个工,要学七年才能出师。就好比小学、中学、大学一样,没有到期限,很难修得正果。”近40年来,陈清河培养了竹藤编技术人员近2000人,其中,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黄连福,泉州市工艺美术大师陈明辉、黄庆发、林德时以及叶文土、吴知贤、黄春火、唐艺森、陈祝富、黄梅种等人,均成为工艺行业“大咖”。
陈清河认为,传统工艺不能只停留在竹藤这一材质的传承,而应不断与现代市场需求接轨,才能永葆生命力。为此,他竭力引导竹藤编在材料、技法、造型等方面不断创新,产品已由过去单一竹编,发展成藤、木、金属等13个大系列类别。时至今日,陈清河依然扑在创新一线上,特别是在竹编漆器工艺、竹编“十字绣”、藤铁工艺进军家居装修等领域作出了积极探索。
藤铁工艺自诞生之日起便承载着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的美好愿景,短短数年间就发展壮大成了安溪县继茶业之后的第二大特色支柱产业。在盛产毛竹的湖上乡盛富村,过去十几年里,聚居于此的畲族人不仅挖掘培养竹编手工艺师傅,创新竹编工艺品制作,还探索出一条传承文化、积聚旅游资源、强村富民的新路子,以竹藤编为引领建设形成独具特色的山门、畲族竹编展示馆、畲族文化馆和畲族文化广场,给落后的少数民族村一步步换上了“新装”。
传承创新不只发生在乡间,也走进校园课堂。在安溪县直第二十小学,孩子们跟随编织工艺老师,用心学习竹藤编织技巧。一件件小花篮、水果盘、小帽子等工艺品在孩子们的巧手中不断涌现。类似的校园藤艺社团,在当地小学非常普遍,激发了学生极大兴趣。学校还定期组织学生到工艺企业、工厂参观学习,深化对工艺文化的了解。“早些把火种传递给下一代,我们的产业才能长盛不衰。”这已成为安溪藤铁艺人的共识。
基于这一民生产业的社会影响,2002年,农业部授予安溪县“中国藤铁工艺之乡”称号。2014年,安溪竹藤编技艺入选第四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及至2016年,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将“中国藤铁工艺之都”牌匾转交安溪县,为茶乡又添了一张 名片。
逐浪世界一城勇担一个时代梦想
“墨守成规只会使一个产业停滞不前,甚至走向消亡。”安溪家居工艺商会会长黄连福说,这几年,安溪工艺人始终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藤铁工艺行业主动融入了陶瓷、树脂、玻璃、塑料等其他元素,研发出各式各样使用价值与艺术价值并存的工艺产品,发展成融现代家居饰品、公园花园饰品、茶文化工艺品、LED应用工艺品和实木工艺家具等五大系列产品为一体的多元化家居工艺文化产业。
“现如今,我们家居工艺文化产品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产业链产值已超150亿元。”据安溪家居工艺文化产业管委办主任陈鸿鹏介绍,这几年,在持续拓展海外市场的同时,大家积极搭乘“互联网+”快车,通过触网将产品卖到国内外。目前,安溪该行业产值、销售额等均居全国同行业首位,拥有工艺企业2200多家、加工点3000多个、从业者15万多人,不仅是安溪县出口第一大产业,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符号。
善于“靠自己骨头长肉”的安溪人挑起时代重任,渴望在世界舞台上有更大作为。2015年,安溪启动了“世界手工艺理事会手工艺城市——藤铁工艺之都”申报工作,举全县之力,不间断推进。
历时四年努力,“世界藤铁工艺之都”终于如愿而至。“安溪县有望履行其作为世界手工艺城市的 ,扩大国际交流,与手工艺城市网络中的其他城市开展合作交流,为世界手工艺者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世界手工艺理事会在回函中如是肯定。在安溪干部群众看来这不仅是一份殊荣,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捧着炙手可热的金字招牌,“世界藤铁工艺之都·安溪”中国行出征仪式昨日举行,安溪将在全国范围开展藤铁工艺之都品牌宣传。安溪县党政相关负责人及广大从业者作出庄严 ,今后,安溪还将以此为契机,借力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加大对手工艺品海外推介的扶持力度,加强与世界各国手工艺业的交流合作,用精湛的技艺,编织致富的梦想,装扮多彩多姿的世界,朝着千亿产业的目标阔步迈进。(陈林森通讯员林清锻陈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