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川北在线
微信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18层天台多名孩子爬上梁顶嬉戏 惊险一幕让小区业主们担心不已
时间:2021-08-06 14:37   来源:格雷   责任编辑:凌君
  原标题:18层天台多名孩子爬上梁顶嬉戏 惊险一幕让小区业主们担心不已
 
  暑期里,孩子们的安全让不少家长操碎了心。前日下午3点多,泉州市区东海海星小区17号楼18层天台上,数名中学生模样的孩子爬上梁顶,在高空走起了“钢丝”,这惊险一幕让小区业主们担心不已。
 
  接到报料后,记者赶到现场走访。据了解,这些孩子是17号楼17层一家教育培训机构的学生。该机构相关负责人表示,会要求老师把孩子们看管好,不让他们乱跑。
 
  律师提醒,培训机构有责任和义务看管好孩子,确保孩子安全,若孩子发生意外,培训机构需承担相关责任。此外,如果在小区物业管理范围内发生意外,物业若存在管理失职或瑕疵,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漏空梁顶上嬉戏吓坏小区业主
 
  在业主拍摄的视频中,记者看到,4名孩子在18层天台的横梁上来回走动,险象环生。
 
  “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在17号楼18层天台,住户黄阿姨告诉记者,这些孩子是该幢楼17层一家教育培训机构的学生,前天上午8点多,她就发现有几个孩子跑到天台戏耍,被她及时制止了,没想到下午又有孩子从天台攀爬到梁顶上。黄阿姨说,一周前这家教育培训机构的学生,就多次趁着上课前或者课间休息时间,跑到天台攀爬嬉戏,十分惊险,她只要发现了,就会及时制止。
 
  黄阿姨告诉记者,孩子们是从天台上的一个铁梯爬上去的。记者顺着这个铁梯爬上梁顶看到,上面留下了不少脚印。天台上的梁顶呈棚状,棚顶离天台有六七米高,条状的横梁间完全漏空,外沿也没有任何防护,人在上面行走无异于在高空“走钢丝”,危险系数极高,稍有不慎从顶上掉落,后果不堪设想。记者只是在铁梯的安全位置站了一会,就感到眩晕,双腿发软。
 
  学生跑天台玩耍已不是第一次
 
  在17楼一家教育培训机构,记者认出一名正在上课的黑衣男孩就是视频里出现过的孩子。在记者的询问下,该机构老师告诉记者,视频中的孩子确实是他们机构的学生。“都是初中的孩子,比较调皮。”一名肖姓女负责人表示,机构已经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他们已经批评了孩子,并通知了家长。接下来,会要求老师把孩子们看管好,不让他们乱跑。记者询问,是否上周就发生过类似情况,
 
  她回应称,上周确实也有一些学生跑到天台,但被及时制止了,并没有爬上梁顶。记者看到,该培训机构在17层总共租了两套房子,从教室安排看,该机构的生源应该不会少。“我们准备不让这家培训机构在小区办了。”小区物业一曾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当天下午4点5分,他们在业主群发现业主发的视频后,就第一时间派保安到天台把孩子们叫下来。
 
  律师:培训机构需确保孩子安全
 
  就此事件,记者采访了福建省尚民律师事务所罗平律师,她认为,根据《民法典》相关条款,家长在将尚未成年的孩子交给培训机构期间,监护责任便临时转移给了培训机构,培训机构有责任和义务看管好孩子,确保孩子的安全。当培训机构发现孩子们有出格的危险行为时,应该及时有效地劝阻、制止,否则一旦发生意外,培训机构将要承担大部分责任。
 
  同时,根据《民法典》1198条规定,宾馆、商场、娱乐场所等经营场所、公共场所的经营者、管理者或者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所以,在小区物业管理范围内发生意外,物业如存在管理失职或瑕疵,也要承担相应责任。
 
  □记者手记
 
  学生安全岂能儿戏
 
  该培训机构在上周已经发现有学生擅自跑到天台玩耍后,居然没有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前天再次发生类似事件。
 
  应该说,暑期安全这一问题,对于全社会来说,都不陌生。放假前后,学校、教育部门都再三发文强调。
 
  试问,要不是有业主及时发现通知物业,及时叫下孩子,谁敢想象会发生什么?学生安全岂能儿戏!
 
  我们希望,这家机构能吸取教训,立即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孩子们的安全!
 
  我们希望,小区物业也能对危险区域进行排查、防范,避免类似危险情况发生!
 
  我们希望,孩子的家长要对孩子进行足够、有效的生命教育!
 
  毕竟,孩子的生命只有一次,不要因为一次疏忽而酿成大祸,否则将追悔莫及。(海都记者吴日锦 林良标文/图)届荣誉委员证书
 
  走进王文娟老师的家,我们见识了她所谓的“笨功夫”,也明白了她人生信条中所谓的“简单”,那也是一种“纯粹”与“痴迷”。正如她所言:“如果算是侥幸有所成就的话,只不过是这一辈子没有太多杂念,把有限的能力,全部投入到演戏这一件事情上而已,只不过是在人生道路面临选择时,始终遵循内心的声音。”
 
  回顾王文娟老师的一生,她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作为一名人民的文艺工作者,是如何把艺术人生与家国命运、时代责任紧密相连的。
 
  少年岁月
 
  1926年,王文娟出生于浙江省嵊县一个诗礼之家。从小是个戏迷。外婆家所在的后山镇是一个有四五百户人家的大乡镇,当时,女子越剧第一代演员施银花、屠杏花、赵瑞花、沈兴妹等已经唱红,被请到后山镇来演“的笃戏”。她们坐着轿子,风头十足。每逢戏班有演出,外婆都要接母亲回去看戏,母亲也总是会抱上我一起去。从抱在怀里到坐在母亲膝上,再到自己爬到高凳上看戏,我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小戏迷。
 
  ——王文娟
 
  学艺生涯
 
  1938年,12岁的小王文娟来到上海,跟随表姐竺素娥学戏。小小年纪就背井离乡,那时的王文娟沉默寡言,很少玩乐,被同伴们戏称为“小老太婆”。王文娟不管这些,一心学戏,不论是学戏时的练功,还是之后的跑龙套,都异常刻苦。
 
  我在练功上不敢有丝毫懈怠,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一定要争气,把戏学好。同伴小姐妹外出游玩时,我常独自留在后台琢磨剧情唱词,戏散场后,别人忙着卸妆,我却带妆上台走台步,练甩发、跪行。
 
  ——王文娟
 
  醉心舞台
 
  1942年歇夏时起,王文娟学艺满师,开始以“小竺素娥”的艺名组班演出。1945年8月,王文娟第一次正式挑“大梁”,当时同孚戏院邀请她作为头肩花旦,与邢月芳合作演出。从一个六肩花旦飞升到头肩,进步可谓神速,但其实在此之前王文娟已在舞台上摸爬滚打了六七年。
 
  王文娟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剧照
 
  关注度不断上升,随之而来的压力也更大了,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每天的日程排得满满的,早上练唱练功,下午和晚上两场演出,日夜两场之间排新戏,演完夜场去电台做宣传,回家后还要读剧本至深夜。
 
  ——王文娟
 
  新的时代
 
  1948年,应徐玉兰的邀请,王文娟加入玉兰剧团,积极投入戏曲改革的浪潮中。
 
  第三次文代会期间,王文娟与梅兰芳、常香玉合影
 
  对于每天来看戏的观众,只有保持剧目的丰富多样才有吸引力。编导善于为演员“量身写戏”,选择题材时,他们考虑的不仅是剧情,还有演员的特长、时事的呼应以及观众的喜好等因素。我一直认为,一个剧团的独特艺术个性和风格,才是立足市场的根本所在。
 
  ——王文娟
 
  热血青年
 
  解放初期,王文娟积极要求排演解放区的进步戏,成功塑造了白毛女的形象,演出了《兄妹上街》《巾帼英雄》等剧。她还参加了艺术界捐飞机的义演,是一个热情高涨的热血青年。1952年,王文娟参加了总政文工团,1953年4月和姐妹们响应党的号召报名参加抗美援朝,冒着生命危险在前线为战士们演出。演《梁祝》时,演到“英台哭灵”,敌机炸断了电线,战士们打着手电筒为演员照明。
 
  1953年4月到年底,我在朝鲜生活了八个多月。八个月的时光不算长,八个月得到的锻炼和提高,却叫我一生难忘!那时对于生死的确没有考虑太多,在那个激情年代里,高涨的爱国热情和内心的荣耀感,冲淡了对死亡的恐惧。这段经历对我来讲终身难忘,让我懂得了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经历过战场硝烟,解放后参加了学习班后,学戏演戏的动机不再是单纯为了给“小家”赚钱,而是为人民大众这个“大家”服务。
 
  ——王文娟
 
  红楼情缘
 
  1958年,与徐玉兰合作的《红楼梦》首演于共舞台,王文娟塑造的“林黛玉”成为了不朽经典。1962年,越剧电影《红楼梦》上映,出现了万人空巷的热烈场面,王文娟饰演的林黛玉也是深入人心。为了演好这个人物,王文娟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甚至还立下 “演不好砍我头”的“军令状”。演戏时,王文娟非常注重林黛玉复杂多层次的情感。为了入戏,在后台她都不太讲话。演戏前三天,呆在家里不出门,静下心来看《红楼梦》的书,看剧本。
 
  在《焚稿》这场戏的表演处理上,要解决一个矛盾,即是一方面要表现出黛玉在病中形体的软弱不堪,另一方面又要表现出她有起有伏而又一阵高于一阵的愤激情绪。遇到人物感情非常激动的地方,就不能因表现病态而妨害表现感情。在说白、唱词的语气运用上也是如此,在同时表现感情与病态时就必须两者兼顾,不能兼顾时就不妨着重于感情的一面。
 
  ——王文娟
 
  佳作不断
 
  “林妹妹”只是王文娟塑造的经典舞台形象之一。晴雯、祝英台、红娘、武则天、鲤鱼精、孟丽君、春香……这些性格迥异的人物也都是王文娟曾塑造过的角色。电影《追鱼》里的鲤鱼精有大段打斗,这对于幼功了得的王文娟而言不在话下。1958年,院团领导要求全院上下动手写剧本,于是大胆的王文娟决定和副团长孟云棣一起合作写剧本武则天。剧本完成后,开始排演《则天皇帝》。娇滴滴“林妹妹”立马变身“霸气女王”。王文娟塑造的女皇帝,没有旦角的脂粉气,敏锐洒脱、处事果断。
 
  我喜欢尝试不同类型的角色,创作过程本身充满了乐趣,对自己的表演也是一种突破。演员的表演是给别人看的,不是给别人猜的。要让观众看得懂,在不脱离人物思想感情的前提下用戏曲的手法夸张地表达出来。技巧和唱腔一样,都应该是服务于人物的,脱离了人物,就成了纯粹的炫技,再好再漂亮的技巧都应该舍去。
 
  ——王文娟
 
  伉俪情深
 
  1962年,王文娟与著名电影演员孙道临喜结良缘。几十年来,这对艺术夫妻伉俪情深,相濡以沫。两人有过一次正式合作,是1996年拍戏曲电视剧《孟丽君》,道临先生担任这部戏的总导演,并参与剧本改编。那时两人都已经是古稀之年。“我以70岁高龄扮演17岁的少女。每天凌晨就起来,化三小时的妆。拍摄时是夏天,在40多度的高温下一拍就是五六个小时,里外衣服都湿透了。因化妆缘故,中午不能吃饭,只能吸流汁充饥。”
 
  我们大多时候只能晚上在僻静的马路散散步,公众场合也不可能去,像逛街、看电影、吃饭这样的安排便很少有。每次两人一直走到深夜,他送我回家,到了门口却又不走,我说,那我送你,于是两人折回到武康路,到了公寓门口,他说,还是我送你吧。就这样绕着武康路,华山路、湖南路、淮海路兜兜转转,最终还是他送我回到家。这样的“十八相送”,是我们恋爱时最常见的“保留节目”。
 
  ——王文娟
 
  红楼团长
 
  能文能武能写外,王文娟还是管理院团的“一把好手”。上世纪80年代,王文娟与徐玉兰一起自建了改革性剧团——红楼剧团,自负盈亏、艺术独立、人事权独立。她积极投身剧院体制改革,曾任上海越剧院红楼剧团团长。
 
  很多人心里苦闷,渴望改革,但又害怕失去现在拥有的,害怕失去安稳——但哪里有舒舒服服的改革呢?只要自身努力进取,决策能够尊重艺术,尊重市场,耐心培育市场,越剧依然会重新获得生机和活力。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是走在一条平稳大道上,但走到后面,没路了;有时候呢,以为自己走的是荒芜小路,走到后来却踏上了康庄大道。
 
  ——王文娟
 
  王派艺术
 
  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王文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越剧“王派”艺术。在王文娟看来,越剧的希望和兴旺,就是靠接力棒,一代代传下去。因此她一直在指导学生,不管是对专业演员,还是业余学生,她都要求很高,一丝不苟。她常说:“要成为一个好演员,必须要多练功,多实践。演员是比较特殊的,手、腿、嗓子、眼睛等都是工具,每个工具都是要训练的。”
 
  我认为,唱腔设计与单纯的音乐创作不同,应该以准确传递人物感情为最高目的。而在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最直指人心的唱腔往往来自简洁朴实的处理。在表演上,我的最大体会就是,要讲究表演的格调,处处为塑造人物性格服务,演戏不能太满,太满时要学会精炼,空白多时则要学会填满,要懂得疏与密的关系。
 
  ——王文娟
 
  心系越剧
 
  即便年事已高,王文娟始终不断学习、思考,心系越剧、心系舞台。传承经典的同时,王文娟认为,还一定要注重创新发展,多创作有影响力的好的剧本好的作品。要承上启下,出人、出戏、出精品。
 
  戏曲是传承的艺术,是一代代人经过传承积累下来的。像《梁祝》《盘夫索夫》《碧玉簪》等这些经典越剧剧目,都是经过我们的先辈、师长不断磨炼才保存下来的。我一直在想,我年纪大了,趁身体还能折腾,把艺术记录下来,让后辈借鉴。
 
  ——王文娟
 
  王文娟老师,一路走好!
 
  永远怀念您!
惊险!18层天台多名孩子爬上梁顶嬉戏 事发泉州一小区

孩子们在梁顶上玩耍,险象环生

惊险!18层天台多名孩子爬上梁顶嬉戏 事发泉州一小区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

川北在线-川北全搜索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XXX(非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②本站所载之信息仅为网民提供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本站信息接受广大网民的监督、投诉、批评。
③本站转载纯粹出于为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不原创、不存储视频,所有视频均分享自其他视频分享网站,如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处理。



图库
合作媒体
金宠物 绿植迷
法律顾问:ITLAW-庄毅雄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