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大地生机盎然。在通川区磐石镇米田村,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勾勒出这个乡村的如画美景。在这个春暖花开的美好日子,常年居住在低矮潮湿屋子的米田村贫困户冯昌玉终于搬进了新居。和他一样幸福的还有该村的66户贫困户,住进了小区新家,开始了新的生活。
去年以来,通川区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按照“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的原则,根据贫困户搬迁意愿,采取整体搬迁与集中安置相结合的方式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并通过配套建设道路、农田水利、人蓄饮水、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效解决搬迁群众后顾之忧。截止目前,在该区11个乡镇15个贫困村确定了15个集中安置点,完成易地扶贫搬迁579户1673人。
镜头一:搬进新居“挪穷窝”
“说实在的,做梦都没有想到这辈子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当接过手中的钥匙后,贫困户赵周祥激动得差点说不出话来。
“以前家里没房子,只能在外面租房子住,现在赶上了国家的好政策,我们一家人总算有了容身之所。”贫困户赵周祥激动地说。赵周祥是米田村四组的村民,一家四口,老公先天患有残疾,两个孩子在城里读中学。夫妻俩只能在周边的工地上做一些零工,日子过得十分艰难。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全家搬到了邻近公路边的安置点,住进了崭新结实的大瓦房。
邻居张文寿也笑着说道:“现在方便多了,看病只需走几步路,送孩子上学也近,还可以参加村上组织的活动,啥子要不得嘛!”
镜头二:产业扶持“拔穷根”
搬迁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没有产业发展作支撑,易地扶贫搬迁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为确保每个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通川区把培育主导产业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的“牛鼻子”,坚持“长短结合、种养结合、农旅结合、产销结合”的产业培育发展思路,村村建立专合组织,全面形成“一村一品”产业格局。
在磐石谭家沟村花好月圆合作社上班的张明连,刚领到本月的工资后高兴地说:“没想到搬进新居后,在家门口还找到了合适的工作,既不用背井离乡,又能照顾到老人和小孩。”
如何进一步拓宽增收路径,通川区通过建立“一库五名单”信息平台,积极引导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和区外劳务输出,全面消除有劳动能力贫困家庭零就业。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等方式,整合生态护林员、保洁、绿化等公益岗位资源,针对贫困群众开辟公益性岗位。同时出台贫困对象自主创业扶持政策,给予1-10万元创业奖励或创业担保,推行“小额贷款+创业培训”模式,全力帮扶贫困群众自主创业就业。
镜头三:乡风文明换新颜
绿油油的小白菜在阳光的照耀下,越发郁郁葱葱;一排排韭菜在风中悠闲的晃着小脑袋,时不时的随风散发着阵阵香气……洁白的砖瓦房前,一方菜园里种满各种各样的时令蔬菜,房前屋后被收拾得干净整洁。
记者了解到,屋主名叫张文寿,是2014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以前居住在米田村一组,家里有一平房,就医不便、交通不便、饮水困难是常有的事。通过此次易地扶贫搬迁,全家搬进了安置点内,生活状况有了很大改善。
“现在搬进了新居,脏了要勤洗勤扫,乱了要勤打理,差了要勤调整,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了。”张文寿说:“环境变好了,我们的精气神也更好了。”
张文寿还告诉记者,村上经常组织大家一起,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每周三党群活动中心内的农民夜校都坐得满满当当,不仅能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而且让村民们对新生活充满新希望。
“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不仅要抓好物质脱贫“硬件”,还要迅速补齐精神脱贫这块“短板”。区“四好村”创建办公室负责人说。据了解,为营造良好的环境条件,让贫困群众形成好风气养成好习惯。早在去年,通川区就大力开展“四好村”创建工作,按照“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基本要求,以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和文明乡村创建为抓手,扎实推进精准脱贫,让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
“下一步,我们会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开展,把贫困户主动脱贫的志气‘扶’起来,把‘内因’激活起来,引导贫困户自立自强。”区“四好村”创建办公室负责人如是说。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