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墙灰瓦小别墅,水泥路到家门口,家家喝上自来水,通信网络全覆盖,农网改造电压稳……这是宣汉县8000多名易地搬迁贫困群众的幸福生活真实写照。
去年以来,宣汉县始终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首要任务摆在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下足“绣花”功夫,一针一线“绣好”易地扶贫搬迁,帮助8000多名贫困群众圆了新居梦,取得了脱贫攻坚阶段性成效。精密识别定对象描好搬迁“绣花底”
“感谢党的好政策,不仅帮我盖起了新房,还让我跳出了穷旮旯。”原住在峰城镇寨扁社区2组的陈本华,因身体残疾不能干重活,家中经济很是困难,老屋破败不堪,多年来一直梦想着住上新房,走出穷山沟。
去年底,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按照统规自建方式,峰城镇寨扁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竣工,11户贫困村民搬进新居。
据悉,在精准识别搬迁对象时,峰城镇按照贫困户申请,干部入户调查,召开群众大会评议等程序进行严格审查,张榜公示得到广大群众认可后,上报搬迁名单。并将搬迁群众信息录入“精准扶贫云平台”系统,严格实行动态管理,确保整个工作在阳光下运行。
同时,为让广大百姓知悉易地扶贫搬迁相关政策,宣汉县先后召开动员会、专题会,认真落实上级相关工作要求,定期研究推进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在抓实县、乡、村三级干部业务培训的基础上,采取发放资料、院坝宣讲、入户走访等方式,多层次、全覆盖开展宣传工作,切实统一干部群众思想认识,有效解决“上热下冷”的问题,形成上下一条心、全县一盘棋合力攻坚的浓厚氛围。精细管理严标准用好搬迁“绣花线”
“移民全靠 ,幸福不忘习主席”,在南坝镇柿树村村民黄本太的新居大门上,端端正正地贴着一副真情“表白”。
自来水、有线电视、网络……可谓一应俱全。前不久从1公里外搬进新居的黄本太做梦都没想到自己只花几千元钱就圆了“安居梦”。“先找亲朋借点钱,置办点家具,乘着产业发展快车,一定把自己的三红蜜柚管理好。”在上下两层一百个平方的小居室里,尽管还很简陋,黄本太却在谋划着自己的“小康愿景”,“我还得加把劲,争取在镇上找个零工干,早点过上小康日子!”
据了解,宣汉县坚持以规划指导搬迁、引领脱贫、突出“多规同步”,把易地扶贫搬迁规划与“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精准扶贫脱贫攻坚规划、“2+8”城镇体系建设规划等有机衔接,统筹考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恢复等内容,实现易地扶贫搬迁与县域发展相统筹、与脱贫攻坚相统一。
在建设过程中,该县严格按照“户均自筹资金不突破1万元”、“人均自筹资金不超过3000元”以及“秦巴山区以不低于平均建房成本的70%给予支持”的要求,科学测算制定了人均2.5万元的住房补助标准。
通过集中开展农村公路联网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七大攻坚行动”,切实改善安置点周边基础设施和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2016年,全县硬化村组道路452公里,成功解决4.2万人饮水和4.7万人用电问题,55个推出贫困村实现通信网络全覆盖,8228名搬迁群众过上了“通水、通电、通路、通网络”的好日子。精准扶持助致富织好搬迁“绣花图”
一栋栋白墙灰瓦的新房子格外引人注目,三三两两的村民聚在一起有说有笑,行走在宣汉大地,从村民们一张张幸福的笑脸上,记者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带给贫困群众的致富希望。
如何让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宣汉县着力打好易地搬迁群众脱贫“三套组合拳”。
重点落实农保、低保、医保“三保”惠民政策,帮助搬迁群众代缴新农合保险,全力解决好搬迁群众就医、子女入学等问题,将贫困群众低保户人均年补助标准提高到3120元,确保搬迁群众基本生活有保障。
突出“龙头带”、“能人引”、“自己创”、“政府帮”四条产业发展路子,布局实施“牛、药、果、茶、菌”等特色产业,让搬迁群众成为产业扶贫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人。2016年,全县存栏蜀宣花牛8.2万头,种植中药材20万亩、水果15万亩、茶叶16万亩,发展食用菌2.2亿袋,带动8228名易地搬迁贫困人口人均增收500元。
以推进就业拓宽致富门路,建立以政府组织输送为主导,民间带动输出为补充的多层次劳务输出体系,与中德集团等多家大型企业建立劳务战略协作关系,累计开展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20余场次,成功转移就业5400余人,其中搬迁群众2000余人,实现劳务收入5000余万元。并积极就地开发、挖掘和购买一批公益性服务岗位,348名搬迁群众实现就地就近安置就业,年户均增收1.2万元以上,成功引进河北卓达等61家企业入驻宣汉,提供就业岗位1万余个,有力助推脱贫。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