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跳出“农门”是很多农民的心愿,然而在茌平,却有16位这样的农民,大学毕业后又“跳回农门”,或种粮种菜、或养鸭……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播下梦想的种子。他们被称为“大学生农民”。
2012年12月下旬,记者来到茌平,与“大学生农民”们促膝交谈,他们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同一观点,“农民是可以成就梦想的好职业,在农村创业大有可为。”
侯磊们的心里话——看中的是“钱景”和前景
2012年12月21日早晨7:30,茌平县贾寨镇侯楼村,空气中透着刺骨的寒气。25岁的侯磊肩背一台大棚吹雪机从村北走来,老远就听到“咯吱、咯吱”的踏雪声。
“我6点起床,扫了一个多小时的雪啦!”聊天中,他介绍起当天要干的“工作”:上午,接收从寿光发来的棚用棉被、草帘;下午,旋耕棚地、整畦、起垄……全是要紧活。
侯磊2009年从山东师范大学油画专业本科毕业,当农民已3年。大学毕业后,他去过济南、青岛等城市,4个月换过4家企业,月工资最多的2100元,最少的900元,刨去吃饭穿衣,一个月剩不了多少。2009年11月,侯磊回村落户。现在,他种了42.6亩地,有粮也有菜,全年纯收入不下15万元。
“钱景”好,前景更好。侯磊说,现在种粮食、购农机、建大棚都有补贴,要用好国家的好政策,争取明年再流转100亩地,多建大棚,多种粮食,注册品牌,主打超市,到时也过把“老总瘾”。
无独有偶,31岁的吴延博是山农大动物遗传育种与繁育专业硕士,两年前从济南一家公司辞职,来到茌平县菜屯镇林场养鸭。吴延博眼下正在自修工商管理,希望有朝一日做“大老板”,把现在的50亩养殖场发展成为集孵化、养殖、加工为一体的现代化生态产业园区。
调查显示,16位“大学生农民”年均纯收入达到10万元,涵盖种植、养殖10多个门类,有8位成为“领军人物”,其中侯磊在去年的村两委换届中以全票当选村支部委员。
田野出现新景观——改变的是传统农业
2012年12月23日上午,茌平县贾寨镇后寨村东。200余亩的大田里,白色的塑料棚一眼望不到边。其中16座“庞然大物”格外显眼。
“这是侯磊引进的‘新式高温大拱棚’。”菜农张占平老远迎过来说,“整个大棚投资14万元,全长130米、宽30米、高5.5米,占地近6亩,面积顶普通拱棚的3个,温度跟冬暖大棚相近,优点兼备,好着呢!”
2012年9月,侯磊偶然从网上看到,寿光菜农刘强研制的“新型高温大拱棚”有很多优点,随后7次前去请教学习。最终以瘦了5斤的代价,将这种先进的大棚“搬”回来并推广,才有了这16座“庞然大物”。
“侯磊不简单!大学生农民知识面广、视野开阔,他们的一举一动往往能给传统农业带来革命性的改变。”陪同采访的县农业局局长乌以强说。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