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个鲜活的实例进一步佐证了乌以强的观点。吴延博的林下网上养鸭技术,让500亩树林变成鸭的王国,全镇的肉鸭存栏由不到10万只跃升到80万只;肖庄镇许庄村民过去只会种枣树,山东农业大学毕业的张德文带领他们搞起了循环农业,种植、养殖、观光采摘,今年全村大枣比往年多收入200万元。
目前,“大学生农民”已在全县建立各类“试验田”20个,并引进45个新品种,推广19项实用新技术和种植模式,帮助上万农户走上致富路。
政策措施配套——创造留人大环境
“大学生从事农业生产实际上是一种‘人才反哺’。这种反哺,扭转了农村人才只流出不流入的局面,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留下他们,就是留下希望、留下财富。”茌平县委书记陈秀兴如是说。
如何留得下,并不是轻松事。侯磊有过5亩药材找不到买家的尴尬;吴延博也有过找7家银行搞不到贷款的经历……
“大学生创业面临许多现实问题,专业不对口不行,有知识没能力不行,缺资金、土地、市场更不行。”长期关注“大学生农民”的县委党校高级讲师李雨飚感慨:“政府必须扶上马,送一程。不然,他们就可能摔跟头,进而心灰意冷,逃离农村。”
为此,茌平县于2009年启动了“高校毕业生农村创业计划”。该县设立了政府贴息的“创业基金”,不定期向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发放;户口关系可以转到人才交流机构的集体户,也可回村落户;优先提供土地流转服务;简化贷款手续,给予利率优惠;选聘了7名“科技特派员”,对大学生创业进行长期技术指导。
不久前,吴延博扩建鸭棚,除了5万元“创业基金”,还凭“五户联保”的信用证得到了县农信社的10万元贷款,缓解了燃眉之急。侯磊流转42.6亩地、户口回迁,同样一路“绿灯”。从2010年起,侯磊还在村里入了新农合、新农保,已有5个月大的女儿,按政策,他可申请生育二胎。
“农村孩子大多有恋土情结,吸引他们回来,留下他们创业,农村大有希望!”茌平县政府咨询贾建国说,政府应合理配置城乡人力资源,实现城乡人才的双向流动,多铺设农村大学生回农村就业创业的“管道”。比如,可以建立大学生农村创业园,为农村大学生回乡创业铺好政策通道,引更多的“源头活水”滋润黄土地。(大众日报)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