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倩
自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以来,我国已有9859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50家收藏单位被认定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古籍保护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不过,与数量庞大的亟待修复的古籍相比,我国的古籍修复专业人才可谓捉襟见肘,这让许多业内人士感到忧心。
古籍修复人才的缺口究竟有多大?这一领域的人才培养何时才能实现良性循环?就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调查。
修复任务和人员数量严重失调
河南省图书馆馆长、河南省古籍保护中心主任杨扬介绍,目前,河南省图书馆馆藏的50万册古籍中,1/3需要修复,而严重受损的有5万多册。现在河南省图书馆古籍部共有11人,除了承担馆藏古籍的保护工作外,还承担着古籍借阅等任务,人员严重不足。
“目前,我们图书馆内参与古籍修复的人员,包含外包、外聘以及内部职工,将近30人,这在全国范围内已经算是不错的了。”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文献保护修复部主任张品芳告诉笔者,上海图书馆入藏的古籍约有170万册,其中需要修复的有40万册之多,由于工作量巨大,30人还是显得十分紧张。
在国家图书馆,目前有古籍和特藏品共240万册,古籍达100万余册,其中破损量较大、需要进行修复的占1/4到1/5,而古籍修复人员只有将近20人。
据国图统计,全国包含图书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博物馆等在内的公藏单位有3800多家,拥有古籍总量超过5000万册。博物馆、图书馆内部的专业古籍修复人员有400余人,尽管和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时相比,有了一定幅度的增长,但远远没有达到供需平衡的程度。
开设古籍修复专业的院校很少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研究馆员杜伟生表示,据他统计,全国有50多家院校设立了涉及古籍修复方向的专业,大部分为中专和高职院校。高等院校方面,只有南京艺术学院、南京金陵科技学院以及辽宁的一所高等院校设立了相关专业,不少高等院校没有形成专业,只设立了相关实践课程。
南京金陵科技学院的古典文献系,前身为2004年创办的“历史文献(古籍修复)”专业,每年招生70人左右,设置了古籍修复、古籍数字化两个专业方向,向全国输送了很多专业的修复人才。系主任葛怀东表示,由于教育部的学科目录中,不包含独立的古籍修复科系,另外,也考虑到师资等教学条件,很多院校偏向设立文物鉴定与修复等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相对变弱了。
此外,古籍修复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法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葛怀东表示,他们通过不断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近几年,陆续有该专业的毕业生通过招考,进入到公藏事业单位,成为在编人员。此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哪怕各省市只有一个学生通过4年的学习,掌握了修复理论和技术,再把技术带回到自己的家乡,也可以为古籍修复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为古籍人才培养提供制度支撑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指出,古籍修复行业作为一个长期“坐冷板凳”的行业,人才队伍薄弱是由以下几方面原因造成的: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