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编制有限,进人很困难。由于编制所限,国图古籍修复中心每年只能进1至2个人,省级图书馆大部分已经定编,队伍总扩大不了。可以接收古籍修复专业毕业生的单位少,使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不得已转业,造成了人才的流失。
二是现有人员待遇低。修复人员作为技术人员,不能参评研究岗位,大部分都是初级职称,得不到好待遇,导致不少人才望而却步。
三是修复人员普遍学历偏低、工作被动,无法推进行业发展。古籍修复行业出现于解放初期,当时的从业人员基本都只读过小学。进入21世纪,尽管绝大多数修复人员是大专文凭,由于长期进行传统修复工作,他们推陈出新的能力不足。
张志清认为,要解决上述弊病,就要建立有利于古籍修复人才成长的机制,为他们提供比较好的待遇。应该建立文献修复师的资格认证机制,这样既能提高高级修复师的地位,又能使整个古籍修复行业社会化。另外,院校和图书馆等公藏单位应合作建立古籍保护人才培训基地,一方面在学校培养修复人员,一方面给修复人员提供实践和提升的机会。
葛怀东也指出,由于古籍修复专业的特殊性,院校的师资力量会较薄弱,和公藏单位合作,双方发挥各自优势,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还可以增强师资力量。同时,希望国家在机制上有所变通。目前,我国将古籍界定为文物,提升到了一个较高位置上,然而,对修复人员的条件设定过多,导致专业人员进不了一线,在提倡需要专业队伍的同时,应该增强机制的实效性。
实现良性循环还需要5年
目前,社会上对古籍修复技艺的需求很大,对古籍修复的热爱程度、关注程度也在不断提升,但整个行业太过封闭。许多网友表示,只在院校和事业单位培养相关人才,导致很多希望学会这门技艺的古籍爱好者求学无门。
“我认为网友说的很对,古籍修复事业的发展需要调动社会的力量,国图也开设了针对古籍爱好者的培训班,培训效果非常好,培训质量也在不断提升。”张志清介绍,自开展“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至今,国图通过各类古籍修复培训班培养出了720人,其中,真正参与到修复工作的人员保守估计达到350人到400人,并且大多数为高学历人士。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