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实和理想
年轻人多半理想多于现实,必须二者调和才好。如果没有理想,就没有希望,没有未来感,也就没有前瞻性。如果理想太高,那是不切实际,光谈理想,可能会处处碰壁而头破血流,结果常常会觉得怀才不遇。有许多知识分子非常 ,就是不得志,处处失意,到这个环境,到那个团体,都觉得这个地方不对,那个地方不好,只有他们是最好的,可是任何团体都把他们当成难以相处的人。他们可能是最 的,却英雄无用武之地。是什么原因呢?那是因为眼光太高,没有办法与现实配合,也就是与现实脱节。
学佛的年轻人应该理想与现实兼顾,因为我们现在所受的、所遇的,都是过去所带来的业报。所以,如果我们希望改良社会,改变环境,就必须付出努力。不努力而要求环境适合理想,可能得来更多的苦报,结果是苦多于乐,失意多于得意。人家若问在那里得意?是处处失意。为什么?因为眼高手低,不切实际。这点希望诸位年轻的同学们要了解,要记得。
二、感情和理智
感情和理智也是非常难以选择的。太理性则冷漠不近人情,太感性则没有原则。站在佛教徒的立场,付出感情时必须带著智慧。
六波罗蜜中的般若波罗蜜即智慧度。《心经》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人若没有智慧,会一辈子痛苦,人家的问题都变成自己的困扰,自以为很热情,但到最后却是最糟糕的人,因为你热情对人家,人家不一定热情对你。所以,不论爱情、亲情、友情和道情,道情是修行人之间的感情,一定要与理性配合,不与佛法智慧相应者不称道情,我们在处理任何事情时,都必须以清凉的智慧作依准。特别是自己的问题,更需要以理性来处理;对他人的问题,则不妨以感性的慈悲来处理。我常说我们要以慈悲来处理他人与我之间的事,以智慧来处理我自己的事。
智慧不是理性,理性可能是智慧,但智慧高于理性。我们要讲理智,便是要慈悲和智慧并用,不过两者兼顾往往是很难的。
天辛大师说:佛在《遗教经》里讲到,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是快乐。一个知足的人躺在地上都觉得快乐的,没房子没地,躺着也是快乐的;不知足者,虽住天堂,犹是忧恼。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