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电影已再也不是那仅仅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了。电影在商业价值方面有着其他商品不可比拟的延展性,这也越来越成为制片方不可忽视的价值点。这价值点的被发现与被扩大还得归功于越来越多更善于经营的商家们,也已开始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试图操刀细分电影这块大蛋糕。于是,五花八门的电影植入广告应运而生。
但是,电影终归是艺术,广告到底是商业,究竟如何实现二者的无缝对接却正走在一条“肚脐眼之路”上。如近期饱受争议的冯小刚电影《私人定制》就被网友戏称为“一部为广告商私人定制的电影”。高票房背后有个差口碑的话,商家砸的真金白银到底还划算不?
以卖点先声夺人的电影营销
中国早年间的电影紧跟计划经济的步伐,在一步步的国家扶持下一直“旱涝保收”着,不担心赔本的买卖,自然莫愁营销之道。自从2001年院线制改革后,电影营销这一概念开始被广泛提及,尤其是近几年在几部如《画皮》、《泰囧》这样的 国产影片带来激增的票房贡献之后,营销概念开始深入到各个行业的各个环节当中去。影片整体制作与宣传的过程中开始伴随广告招商、品牌植入与商家赞助这样多种多样的合作形式,票房不再是影片获利的 途径。
也就是说,营销是把电影价值最大化,电影制作的第一步是把电影这件商品卖给商家,然后才是卖给影院观众。把电影的卖点搞清楚,就是搞清楚了电影营销这条射线的端点,接下来则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卖点形式化,然后发射给目标客户,这些人产生共鸣后走进电影院去看,口碑也就出来了。
古语有云,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今日笑闻,不做电影的娱乐营销公司不适合入植入广告行。也就是说,越懂电影,越懂所谓营销卖点。
广告金主的购买习惯
对广告主而言,电视有收视率、报纸有发行量、网络有浏览量,让你对投入与产出的预估完全可以量化。然而电影却很难做到这点,任何人都无法从以往的影片票房联系到下一部影片的票房,他们之间是孤立的、不连贯的,是偶然存在的机会与风险。广告主普遍认为,电影植入式广告风险不小,影片完成后能否顺利通过审查、公映时间如何都无法事先预见,广告主同片方签的合同中一般也明确写了影片不能公映的话退款或不继续支付剩余款项这样的明文。也就是说每一次投放电影都是一次冒险。
尽管有风险,一些比较优势也显而易见。植入广告既节省广告拍摄成本,投放费用相对也低,还可以随作品一起覆盖到新媒体中去等,这些优势也使得广告主愿意冒这个风险,这就产生了我们经常看到的现象:热门大片被塞满了广告,如《私人定制》的8000万植入,而其他影片却无人问津,如四年前投拍如今刚刚过审的《无人区》。并非其他影片缺少媒体价值,而是在一个缺少参照系的情况下,赞助商不得不以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去衡量每部影片,他们尽量选择大导演和名演员。大导演的制作起码在影片的公映方面会有所保障,加上演员的名人效应,票房算是基本有保障,进而产品曝光不成问题。
艺术与商业结合的纽带
在电影是一门生意这种无法改变的事实面前,许多的代理商看到商机,跃起成为广告主与制片方方面的纽带。最初的代理商要么原本就是拍电影的,要么原本就是做广告的,这两种人联手早就了植入广告这种商业模式之后,这代理商的纽带作用就陷入了今天的瓶颈阶段。
艺术与商业的结合势在必行,真正能做好的植入广告的代理商要兼具这两种能力。否则,所谓的代理商的作用就会十分的有限,偏片方的做法,是与商家进行权益的博弈,最终多半以广告费用缩水收场;偏广告主的做法,是片面强调产品的露出,而忽略了影片的整体品质。
“艺术与商业在电影领域应高贵并存,” e美传媒总裁于超先生在参加日前在重庆召开的中国汽车营销大典上就指出“植入广告不仅仅是一种广告形式,其更像是一种公共关系,电影一般在90-120分钟,植入空间十分有限,怎么能将植入资源与品牌线下活动充分灵活的利用,形成多媒介大规模的整合传播,这是品牌与娱乐营销结合的下一个突破点。”
在熟悉剧情发展的前提下,挖掘切合品牌植入的点,不求多,但求准;利用自身的广告素养与电影业务,感同身受的为情节找客户,为品牌找戏份;品牌植入过程中也就是电影的拍摄过程中,对品牌植入的有效戏份全责把关,不漏掉任何一处合适的露出也不过分充斥电影画面;影片拍摄完毕后与上映宣传过程中,代理客户全程参与,把品牌欲知应知而未知的营销环节牢牢抓住,配以线上线下的全线火力。这是策略,更是职责。e美曾成功将珍爱网植入黑马电影《失恋33天》,量身定制8分钟相亲剧情,女一号喜得广告主亲睐获代言这样的一条龙红娘服务,才是业绩良心的“私人定制”。
e美传媒能把电影做成艺术与商业结合的精品还有一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真正试水拍电影。据悉,由e美影业投资,天娱传媒参与投资,光线影业发行的电影《怒放之青春再见》也将于1月10日登陆全国院线。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