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美术”史实考据论坛现场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执行主编高岭发言
内容提要:
本文基于八五美术运动既是艺术运动,也是理论运动的认识,以作者参与运动的亲身经历为主题。本文本着尊重历史、回顾历史的原则,对八五后期即1987年到1989年现代艺术展结束为止两年期间,本人在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和翻译介绍及参加组织活动等方面的情况,做了简要记述,重点阐明本人在思想上和认识上为何介入新潮美术,如何开展学术活动,这期间的学术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演进程度以及取得的成果等。方法采取循序渐进的编年体形式。
关键词:八五美术 绘画的变革与反思 拿来主义 结构主义 语言学 存在主义 艺术精神与艺术语言 黄山会议 现代艺术大展
八五时期历史资料:1988年9月《江苏画刊》封面。(资料提供:高岭)
“八五美术运动”既是一场艺术运动,也是一场理论运动,甚至可以说正是作为一场理论运动,它才获得了广泛和深入的对后续中国美术界持续的影响力。我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攻读美学专业研究生期间,从1987年开始,在这场运动的后期两年中,陆续发表有关艺术变革的翻译和理论文章,参加了后续的重要活动,有幸被列入“与这场运动的需要相适应在80年代也产生了一批 的理论家、批评家和社会活动家”名单中[1]。尽管我的写作和参与的活动经历,属于这场运动的后期,与数百名全国各地的 艺术家和数十名前辈及师长理论家发起并且全程参与这场运动的经历和建树相比,显得短暂和微小,但本着为后人留下完整和可信赖的历史资料的目的,我在此以自己为对象,试图客观地还原自己在这个后期阶段的经历过程,而这个阶段对于我而后至今的艺术理论、批评和策展生涯来说,恰恰是重要的起步和开始。
我在美学研究生阶段的研究方向是中国绘画美学,这是当时美学专业中 以具体的艺术门类为研究方向的。但究竟是什么能够吸引我在埋头传统艺术理论典籍的同时,会涉足当时被称为“新潮美术”的艺术创新和变革领域呢?其实,这种巨大的反差和跨度的背后,是当时美学在人文学术界所占据的显赫地位,是由于它在理论上始终保持着与中国的现实思想文化运动的紧密联系,是由于它所代表的中国人文学界,试图通过学术方式来践行全社会的思想启蒙任务。这种鲜明的极具时代特征的文化建设理想与追求的氛围,促动着我从一开始就将传统文化的艺术理论与现代的艺术变革结合起来进行比较,而不是沉溺于书画考证的故纸堆和概念范畴的象牙之塔。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