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川北在线
微信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中埃文化交流使者 让中国文学在埃及落地生根
时间:2016-03-29 10:52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毛青青

一次親切的會面

120日晚,穆赫森·法爾加尼穿著寬大的正裝西服,略顯跼踀地站在酒店大堂。工作人員引導穆赫森走進酒店會議大廳,他見到了其他9名來自摩洛哥、蘇丹、黎巴嫩等阿拉伯國家的重要來賓,大家都在安靜地等待。此刻,穆赫森感到心臟已經快要跳到嗓子眼了。

終於,在全場熱烈的掌聲中,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走進會場。他與10位阿拉伯友人一一握手,並親自頒發“中國阿拉伯友好傑出貢獻獎”,以表彰他們為促進中阿友誼作出的重要貢獻。有兩名埃及人獲此殊榮,一位是90歲高齡的聯合國第六任秘書長、埃及前外交部長布特羅斯·加利,另一位就是知名漢學家、翻譯家穆赫森·法爾加尼。

“習主席的握手溫暖而有力,”穆赫森回憶説,“我非常激動,不知道該跟習主席説點什麼,於是引用了埃及人常説的一句諺語‘喝了尼羅河的水,還會再回到埃及’,希望習主席多喝點尼羅河水!習主席當時笑著回答説,‘這是我第二次到埃及。’”

翻譯界的“拓荒者”

1977年,穆赫森考入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學中文系,成為最早一批學習漢語語言文學的埃及人。與他同一年畢業的12個人當中,有9人去了大學當老師,他們如今已成為埃及漢語教學界的中堅力量。穆赫森選擇留在母校教書,但他坦言,比起教學,他更喜歡文學翻譯。

“我特別感謝埃及《文學消息》雜誌社主編傑馬勒·黑托尼先生,是他鼓勵我走上文學翻譯的道路。”1993年開始,穆赫森在《文學消息》雜誌上開始刊登一些中國新時期的文學作品,比如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説《孔乙己》《狂人日記》等。1995年,傑馬勒從巴黎書展回來找到他説,為什麼不翻譯中國古典文學呢,還從來沒有埃及人這樣做過。面對這個巨大的挑戰,穆赫森開始試著借助白話文理解和翻譯《論語》《道德經》《中庸》等先秦文學經典,並在《文學消息》上連載。“我從沒有想到會深得埃及讀者好評,這給了我很大的信心和動力。”

另一方面,穆赫森逐漸被中國古人的智慧所折服。“興趣,是我從事文學翻譯的最大動力。”此後,穆赫森便一發不可收,先後翻譯出版了《大學》《孟子》《孫臏兵法》《戰國策》等一系列先秦文學經典。

文學翻譯“道路阻且長”

“我是一名翻譯,可惜我不是一名作家。”

文學翻譯不是簡單的直譯或字面翻譯,而是一個再創作的過程。穆赫森坦言,在文學翻譯中面臨兩大困難:第一,他不是個作家;第二,他不是一名中國人。

“我的工作狀態就是一邊學習一邊翻譯,”説著,穆赫森從手提包中掏出一本埃及短篇小説集,“你看,我最近打算翻譯蘇童先生的短篇小説,可是我對短篇小説太不了解,所以我要先學習如何寫好短篇小説,再來翻譯蘇童的作品。”在翻譯《道德經》時也是如此,詩歌講究對仗,為了在翻譯的過程中儘量減少文學美感的流失,穆赫森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比如,《道德經》雖然不厚,但他為了翻譯出古文特有的韻味,讀了大量蒙昧時期阿拉伯詩歌以及蘇菲派文學經典。“摞起來得有這麼高!”穆赫森説著用雙手比出半個成年人的高度。

如果説第一個困難尚可克服,那麼第二個困難真正讓穆赫森的翻譯事業陷入瓶頸。“我知道如何開始,卻不知道怎樣結束,”穆赫森感慨道,“一些文學作品翻譯到一半就再也進行不下去了,很多最後成了‘爛尾工程’。”他打開存在手機裏的高曉聲的《“漏斗戶”主》,然後指著“漏斗戶”三個字不停地搖頭。“沒有在中國生活過,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就很難抓住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翻譯出來的作品就會缺少靈魂,我想這是我作為埃及人在翻譯中國文學作品時難以逾越的鴻溝。”

與莫言的不解之緣

中國有個莫言,埃及有個納吉布·馬哈福茲。

1988年,埃及 作家納吉布·馬哈福茲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時候,在中國很少有人認識他。隨著中譯本“三部曲”的問世,越來越多的中國讀者開始認識他、喜歡他。

201210月,瑞典文學院宣佈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穆赫森第二個月就開始著手翻譯莫言的小説《牛》和《夢境與雜種》。為了讓《牛》儘快與埃及讀者見面,他找到了埃及文化部下屬的出版社。

為什麼要找這家出版社呢?穆赫森認為,莫言的作品是平民文學,平民文學需要成為普通老百姓能夠消費得起的文學。埃及政府的出版社定價一般比較平民化,他希望有更多的埃及人能夠認識莫言、喜歡莫言,就像很多中國讀者喜歡納吉布·馬哈福茲一樣。

現在,《牛》這本書已經售罄,穆赫森的朋友只能找他複印這本書的翻譯手稿。他對此書的翻譯感到很滿意。“幸運的是,我在農村生活過4年。當我第一次讀《牛》的時候,我能聞得出農村泥土的味道,感受得到土地上農民的悲情……好的翻譯作品離不開情感共鳴,這是好的文學翻譯成功的鑰匙。”

通過莫言,穆赫森對中國當代文學産生了濃厚興趣。“有很多中國當代作家我個人非常喜歡,比如阿來、蘇童、馬原等等。下一步,我打算向埃及讀者介紹更多優秀的中國作家。”談到他對促進中埃文化交流作出的貢獻,穆赫森搖了搖頭,“建起中埃文化交流的橋梁,不是靠我一個人的力量,也不是幾個人的力量,而是要經過幾代人的努力。”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

>>相关文章
川北在线-川北全搜索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XXX(非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②本站所载之信息仅为网民提供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本站信息接受广大网民的监督、投诉、批评。
③本站转载纯粹出于为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不原创、不存储视频,所有视频均分享自其他视频分享网站,如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处理。



图库
合作媒体
金宠物 绿植迷 女邦网 IT人
法律顾问:ITLAW-庄毅雄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