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是世界诗歌日。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定的文化节日,目的是希望为世界各地人们举办的各项诗歌活动提供一个契机,进而能够带动人们开展不同层次的诗歌运动。
对于汉语诗歌之都——成都来说,每一年均有大大小小的诗歌活动上百场在城市里缤纷登场,成都似乎并不需要为“世界诗歌日”专门举行诗歌纪念活动,因为单是在3月份,在龙泉驿区举办的乡村诗歌节和桃花诗会,在都江堰市举办的诗意柳街活动,广汉、新都、青白江三地联合举办的桃花诗会,在青白江举行的樱花诗会、清源际诗歌吟诵会等等,桃花、梨花、樱花、广玉兰花、油菜花的烂漫世界里,参与诗歌活动的白发老人与红男绿女相映成趣,诗歌成了最夺目的花蕊。
四川早有“诗国”之誉蜚声海内外,一是在于入蜀诗人太多。钱钟书认为,鉴于李白生长在蜀和杜甫久寓蜀中缘故,中唐的韩愈就将巴山蜀水的雄奇壮美与李杜诗歌的超拔绝伦有意识地联系在一起,应视作“自古诗人皆入蜀”的滥觞;二是置身杜宇声声语境下,蜀人好文辞,不尚武力,诗人辈出,形成诗星璀璨、盘复又现的连绵格局。更关键还在于,古蜀之地作为“西南夷”,杜甫眼里的“天隅”、“天边”、“绝域”、“殊方”、“异方”、“异俗”的奇异之土,一直是孤悬于远古中原文化之外的一块飞地,它的文学自给自足,恰在于古蜀本就是想象之地。 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徐中舒先生认为:“凡地名之以象、鼻等为名者,疑皆象曾经栖息之地。”蜀地犍为郡境内多象,古蜀族崇象,所以“蜀”字表达了古蜀先民与大象的亲和力。到西汉广开“西南夷”,因为气候环境的变化,人为的大量垦殖,象群逐渐南迁。由于象群远去,蜀人产生了怀念,因而有了“想象”,这个词的初意就是表达对大象的想念,也由此可见蜀人与大象的情感。进一步考察词源,可以发现现代汉语里的“想象”一词属于“出口转内销”。“想象”一词源自日语“想像”,而日语译自英语imagination。但古汉语里早有“想象”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列子·汤问》中:“想象犹吾心也。”再如《楚辞·远游》:“思旧故以想象兮,长太息而掩涕。”这里指的就是“想念”,与现代汉语“想象”意义不同,不能据此以为古已有之。这也可以看做是诗歌的一种“发生学”:首先是无尽地想念,然后想念腾空而起,神驰八极,想念与想象构成了诗与歌的双翼。开明王缅怀由男变女的“武都丈夫”,可以视作中土最早的“变性记”与“变形记”;开明王悲悼她而作的《臾邪歌》《龙归之曲》,应该是蜀地诗歌开山之作。
诗人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吟咏成都的不朽诗作,其遗迹也成为今天 的旅游胜地。我相信不但是在古代,就是在现在,充满诗意的成都,已经为成都赢得了持续的人文效应。读一读司马相如的赋,读一读张籍的《成都曲》,那些存留在历史高处的情致逐渐在大地上得以赋形。诗歌以大地的形态,唤起一种别样的情怀。因为伴随着诗人神驰八极、心游万仞的想象空间,那些看不见的历史激情,就像飞鸟一样在成都平原上空翻身……
同时可以发现,四川新诗史与中国新诗史呈现出惊人的同构性,这其中有两大关键词:诗的想象与诗的生活。诗歌并不是非要写在纸上,诗更多是一种持续的生活方式。
唯有将纸上之诗与生活之诗彻底交融,方为成都独有的城市魅力。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