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或一夜之间读完一本书的感觉,已经是上个世纪很久以前的记忆了。
1988年冬天,我在一个地级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工作时,出差到省城南昌开会。一个傍晚时分,我在“万寿馆”旁边的南昌新华书店三楼的图书打折区书架上,赫然发现了一本出版于1954年,只印了2000册,作为内部读物的《美国与中国》。这是 的美国汉学家费正清早期写的最经典的著作。之前,我只知道书名,却对内容一无所知。当时,我花了几块钱把这本书买走,已经记不清了,这本书读完也被我的老师借去阅读因爱不释手,而被我做了人情送给他而永失此书。但是,买书回到滨江宾馆的那天晚上一夜没睡,把这本书囫囵读完的情形却永远成了我最美好的记忆,而第二天开会的内容却丁点记忆也没有留下。按当年美国驻日大使E·O·赖肖尔为这本书写的经典书评,只有这句话才能表达我对此书的评价:“在过去30 年,谁也没有比费正清用更清楚、更富于洞察力的笔触写过关于中国的书。这就是为什么此书已经是而且长远是经典的原因。”
后来,虽然我一直保持了寻书读书的不良嗜好,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从此不再在中国的书店中淘到过能让我哪怕在一个月之内读完的好书了。按我比较喜欢的中国作家张远山的说法,中国书店里的读物几乎全是些“海平面以下的读物”,自然,这种海平面以下的读物,也包括我涂鸦的那本《亦忱自选文集》。说句大言不惭的妄语,中国境内用纸印刷的东西,能吊起我阅读兴趣或许还会有,但由于我孤陋寡闻加上狂妄自大,窃以为 不会超过我用10根手指计数能全部数完,再加上我用脚趾来帮忙的程度。
进入新世纪后,我成了中国第一代网民。于是,我便慢慢地戒掉了没事就钻进新华书店淘书的陋习,我没事宁可与朋友搓麻,也不去新华书店自找没趣,而是改为到虚拟世界去寻找电子读物。老实告诉各位,像李志绥写的御医回忆录、高文谦写的晚年周恩来和张戎夫妇写的闻所未闻的故事,全是我在虚拟世界找来的读物,我虽然读完了这些真正有趣的书,但基本上全是断断续续地才读完的。由此,我遂得出结论,能写出我喜欢阅读的中文著作的作家,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位之外,大多飘零在海外。
然而,这本美国佬James·McGregor撰写,由网名为乱翻书先生译出的《十亿消费者——来自中国商界第一线的经验》,却再次令我找回了一天之内读完一本书的感觉。其实,这本书严格说来还不能讲它是本完整的译作。因为此书的最后一章尚未译出。但是,我能以自己一文不值的人格担保而向你推荐,这本不完整的译作,不仅丝毫不会影响你一口气就读完它的兴致,而且,它只会吊起你希望译者尽快译出最后一章的焦急般期待。当然,前提是你热爱自己的国家,喜欢自己的同胞,再加上你脑子里没有酱油。>>更多请参见亦忱的博客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