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如何解释,文学理论中的概念、命题、论断如何阐明,在什么样的思维层面上进行解释和阐明,这些是推动文学理论发展、推动文学理论综合创新的重要而关键的课题,需要建构起文学理论自身的解释学原则和解释学导向,使这种理论阐释由混乱走向清晰,由无序走向有序。可以说,文学理论解释学的建构是当前文学基本理论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必经阶段。马建辉的《走向文学理论解释学》(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年1月版,以下简称《走向》)正体现了当前学者们建构文学理论解释学的研究取向和切实努力。
《走向》全书共六章。第一章“解释与批判”主要阐明理论话语如何解释,这种解释应在何种思维层面展开,日常思维迷思对于理论解释的挑战,文学理论解释应确立的部分基本原则,体现出文学理论阐释价值与逻辑、历时与共时、“自转”和“公转”的对话性辩证法则。第二章“翻译与论争”主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论经典文本的释读为例,阐明了文本翻译、文本语境、学术论争对于阐释的意义和其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解释往往不是静态的,它存在于翻译活动、思维活动、对话活动、写作活动之中,在活动中把握文学理论的解释应成为阐释者的一种自觉。第三章“实践与探索”以文学意识形态论为中心,通过考察、探析一个文学基本理论范畴的对话式阐释之路,阐明解释最终是要落实到解释实践上的,解释原则既是从解释实践中概括出来的,同样它也要到解释实践中去接受检验。解释是一种对话和交流,渗透着一种批判和辩驳,一个概念的意义往往成长于学术论争的氛围。不可否认,一些概念是僵死的,一些概念则充满活力,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它们是否得到了解释学情景中讨论双方的重视(当然不排除还有其他原因,甚至更重要的原因)。 第四章“语境与现象”着重论述语境对于解释的不言而喻的重要性,力图从几个文学理论问题或现象出发,来呈现当前理论解释的处境。与语境和现象相比,解释是躲在后面的东西,或者说解释是被抽象之物。然而,真正理解一个时代的阐释方式和阐释取向,对于语境和现象的关切无疑是一个必要的环节。第五章“个体与经验”通过对一些文学思想者的文学思想的整理与分析,阐释一个文学理论范畴与阐释一个文学思想者的文学思想的关系是怎样的,探索文学理论概念的个体意义与个体经验,以及这些个体意义与个体经验对于理解和解释的启示。概念是有其一般意义的,正是这一般意义才使概念成为概念。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到,这个一般意义在个体那里并不是特别稳定的一种存在,而是具有迁延和变异的;而从作为概念的词语的意义的历史发展看,个体意义和个体经验往往是一个词语一般意义得到不断丰富和充实的重要推动力。第六章“文化与方向”力图阐明文论解释所承担的文化建构功能。解释也是一种文化行为。这一方面是说解释总是处于一定的文化氛围、文化实质、文化底蕴中;另一方面则是说解释还承担着文化建构的功能。本章重在强调后一方面。对于我国的文学理论解释而言,它必须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健康而科学的发展,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文化的发展是有方向的,我们的文化建构必须走在正确或科学的道路上,而文学理论的阐释活动在这方面也应承担起自己的使命。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