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白皙皮肤的崇尚,其实是对富足体面生活的隐蔽崇尚。这种崇白之风,也往往会外化在服装、家居用品的追求上,六十年代的台湾,从农业社会向着工商业社会转型后,白色的衣服,成为一时风尚,从歌星影星,到琼瑶爱情文艺片里的男女主人公,通常都会穿着一身白,白衣服说明穿着者的环境优雅,不用劳作,白色的家居用品,更对日常维护提出了苛刻的要求。
对白皙的需求,还是基因层面的。国人热爱白皙皮肤,不只是要求白,还要求白得细滑、白里透红,有人认为,这是崇玉之风的演变,其实,皮肤状况,与健康状况直接挂钩,对皮肤的审视,其实是对健康状况的审视。一个皮肤状况很好的人,健康状况未必好,但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出了问题时,会直接反映在皮肤上。中医在查病时的望闻问切,正是基于这种理论。男性寻求配偶、组建家庭时,对方的健康状况,也是重要的考量条件,身体健康的配偶,可以减少将来的健康支出,也对基因传递有利。但人们总不能在相遇相识之初,就要求潜在的配偶提供全面的健康证明乃至基因预测,这一套望闻问切手法,于是成了关键的健康测量。
对白皙皮肤的崇尚,还有文化上的意义。社会学家沙扬·鲍曼对两性择偶时的肤色要求做过研究之后,得出结论:“研究表明,我们的审美偏好反映出道德标准的偏好”,“白皙皮肤让人联想到天真、单纯、端庄、贞洁和善良”。而在美国文化中,“白色”更被赋予一种特殊的文化意义,它代表了肤色上的优越感,它代表了某种特权,它更是良好道德的象征。所以,赫尔曼·麦尔维尔的小说《白鲸》中,用一头巨大的白鲸,来表达这种白色象征。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