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谈到VR简直扑过来,现在打电话说起VR投资,对方恨不得说现在有事明天再说。”在“中美虚拟现实大会”围绕投资展开的高峰对话环节,唯见科技CEO孙静向在座的投资界大佬发了几句抱怨。而上述反转,不少初创企业都经历过。
李尧的企业专攻VR引擎,于2014年创立,正在准备B轮融资。天使轮只用了5分钟就敲定下来,B轮融资时恰遇VR投资反转。“因为资本寒冬,和VR过热、过冷,我们找了一些投资人,但观望的居多。”李尧表示,若是B轮融资再早一年半载,估计现在已经完成了,“受挫倒没有,就是感觉行业轮转太快。”
对于这次轮回,千乘资本创始人熊伟在会上表示,这个寒冬称作VR资本寒冬更合适,而资本寒冬和投资人亏钱有关系,但关系不大,因为投资人手上的钱很多,市场上的钱更多,不是供给侧上出问题,是需求端出问题。
从行业构成来看,中国VR领域有诸多初创企业,但存在着“拿来主义”、避重就轻等问题,使得产品与用户需求对接出现问题。华登国际董事总经理李文飙进一步指出,若将基础建立在不稳定的技术上,企业难以抓住时机。
VR产业投资逻辑与手机相似
VR行业从热变冷,暴风魔镜裁员是个标志。
暴风科技旗下的VR头盔企业暴风魔镜,于2014年9月发布第一代产品,比谷歌的Cardboard只晚了3个月。
暴风科技的VR概念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好感。除了暴风科技,上市公司热衷于将VR布局纳入其发展蓝图,VR与游戏、影视等成为上市公司跨界定增的热门行业,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彼时VR概念的火热。
2016年初,暴风魔镜获得超过2亿元的融资,但是“欣欣向荣”的情况在2016年10月发生了逆转。10月20日,暴风魔镜被曝出裁员新闻,11月,暴风科技CEO黄晓杰在暴风科技官方微信上发表文章证实了该消息,并表示,“ 这次的资本寒冬很冷,对于我们一度超过500人的队伍而言,有很大的经营压力。”
这次的资本寒冬有多冷呢?“去年、前年筛选后看了40至50家,也投资两家,今年几乎看得很少,这个是直接体现在我们市场层面的反应,问题确实出现了。”千乘资本创始人熊伟说。
问题出现在哪里?熊伟认为,是需求端出了问题,资本方有钱却找不到好项目。中科创达投资副总裁杨宇欣表示,VR还没有完全解决基本的问题,就是用户体验的问题。
华登国际董事总经理李文飙讲述了VR产品的使用体验,“现在VR设备有很多毛病,戴着设备过了15分钟,身体就会有各种反应,说明今天的设备是一个demo,等到出现可以用上一两个小时都没问题的设备,那个时候大家才可以普遍接受。”
在“中美虚拟现实大会”上,多位中美研究者及投资者都将VR产业的投资逻辑与手机产业的投资逻辑相比较,并表示,从“大哥大”走向苹果手机并不容易。
“从硬件角度出发,特别是变现商品化,从手机到电视,很多东西都是这样,我不会去投资一个简单的设备,就像智能手机起于诺基亚兴于苹果,亡到哪不知道。”歌斐资产股权投资合伙人张旭廷表示。
中美资本与技术对接或为出路
一个是高科技中心;另一个是产业链中心,中国和美国VR产业的差异也成为与会者讨论的重点。
唯见科技CEO孙静讲述了自己的感受。在她看来,中国和美国的投资状态是完全不同的。从2014年Facebook收购Oculus起,参与美国VR产业布局的都是大公司,例如HTC、Microsoft、谷歌等,而国内的参与者以创业公司为主。
孙静认为,投资结构的差异使得国内外的冷热情况略有不同。张廷旭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和观察,“你看看美国大公司都是支持创新,包括内部创新、收购支持创新,(对产业发展)发挥很大作用,而国内大公司很少去收购。”
“中国创业者相比美国更有激情,特别要受到鼓励,冒险精神一点不比硅谷差。但比较而言人口基数大,收购的机会就比较少。”张旭廷认为,没有什么好与不好,只有适合与不适合。
李文飙的观点更加犀利,他认为,美国和中国的创业公司注重点不一样,美国的创业公司注重基础技术的突破,中国的创业公司存在“拿来主义”。“国外技术重新利用生态链做一遍,现在的问题就是整个VR行业,还没有到用户体验技术有突破的时候,这个时候做用户,肯定会体验不好。”
中美间技术发展有些差距,这也为中美间的技术与资本对接提供了机会。
“如今的资金是全球联动,硅谷也有缺钱的企业,美国的投资比较谨慎,进入某个阶段,有了技术突破,到了临界点才会把资金拿出来,但很多企业烧钱等不到那个临界点。我们这边资金充裕,风控的前提下可以找一些好的项目投。”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彭健锋向记者表示。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