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交银国际董事总经理兼首席策略师 洪灏
“无论再怎么炒作,二加二仍然等于四。” - 塞缪尔·约翰逊
一个理性的泡沫:中国市场明显是一个泡沫。随着上海股市迅速飙升超过5000点,一个专业基金经理之间流行的策略是随波逐流。但如果市场一有任何风吹草动就马上斩仓离场。看看那破了世界纪录的成交额:是美国的一倍多,而且轻易地使任何其他市场相形见绌。天量的成交额,同时伴随着密集分布的极端收益率,是一个泡沫很可能在其最后阶段的标志。现在的问题是这个泡沫能吹多大,持续多久,以及这场轰轰烈烈的泡沫将如何收场?
这些问题都没有简单的答案。我们正在经历一个理性的泡沫。这个理性的泡沫生根于一个理性的现代金融定价公式。回想一下,如果我们以 的期限对公司股票的盈利进行折现,我们公式里的折现率和增长率之间的差异决定了公司的估值倍数。或者简单地用公式表示为P / E = 1 /(R-G)。折现率和增长速度之间的差别越小,公司最终估值的倍数也会越高。例如,如果该差值为1%,比公司对应的估值倍数则为100倍。
1938 年,冯·纽曼提出了一个极端的例子:如果贴现率等于增长速度的话又将如何?他的研究论证了在平衡增长的经济里,增长速度始终是等同于市场利率,或折现率。在这种极端的情况下,股票的估值将总是无穷的。 的“成长股的悖论”也因此而来。
在一个利率迅速下降的实体经济里,如当下中国的经济,用这个悖论可以证明的是成长型的公司的估值倍数应该是非常高的。只要折现率和增长率之间的差距迅速缩小,估值倍数甚至可以是无限的。只要利率趋同于增长的速度,即使增长速度放缓,估值就会很高。这个悖论似乎能够解释目前的市场面临的难题:中国市场的崛起有理性的根源,但最后的结果却似乎有很大的非理性成分。
然而,这市场上是没有魔豆的。我们需要界定的是市场价格在给定范畴里的界限。在我们之前已经有很多人曾试图定义这个界限但是失败了。就在1929年10月大崩盘的前夕,约瑟夫·斯塔·格劳伦斯(Joseph Stagg Lawrence),一位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宣称“在一个巨大的市场里,在证券交易所投资的数以百万计的股民对股市做出定价。他们当下判断的共识是股市在目前并没有被高估”。 他进一步问道:“那些似乎博古通今的人,是谁赋予他们权力否决市场聪明的投资者的判断共识?”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