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产业被业内称为“一条虫”产业。
我国蚕桑业“东桑西移”,成功移到了广西——广西蚕茧产量连续8年全国第一,目前年产达31.5万吨,占全国蚕茧总量的四成左右。
八桂学者、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蚕桑体系岗位科学家朱方容说:“‘东丝西移’移到广西已成定局,‘东绸西移’已经起步。”
蚕桑大区继续做大
以2000年为起点,13年来,广西紧紧抓住国家“东桑西移”契机,一步一个跨越。2004、2005、2006、2010年,蚕种饲养量、蚕茧产量、桑园面积、生丝产量依次摘取桂冠。
至2012年,广西蚕桑业已摘取7个“全国第一”——从桑园面积、蚕茧产量、蚕种饲养量、亩桑产茧量、生丝产量、桑枝食用菌产量到蚕农售茧收入均稳居全国第一。
朱方容说:“广西蚕桑业还要继续做大。”
去冬今春,茧丝价格高位运行,全区蚕农种桑养蚕积极性高涨。专家预测,今年广西全年蚕茧产量32万吨,蚕农售茧收入120亿元,将实现稳步增长;全年生丝产量将超过3万吨,丝绸工业总产值超过130亿元,提前完成“十二五”规划。
“家有三亩桑,致富奔小康”,目前,广西已打造桂西北、桂中、桂南三大蚕桑生产优势产业带,形成河池、南宁、来宾、柳州、贵港、百色六大主产区,全区种桑养蚕覆盖74个县(市、区)、588个乡镇、5287个村屯,养蚕农户85.34万户,去年户均收入1.33万元,养蚕户人均养蚕收入3167元。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桑蚕的每亩产值比甘蔗高2.28倍,亩现金收益是甘蔗的3.44倍。专家认为,目前,我区桑园面积262万亩,占用的土地资源不多,在调整低产出作物面积过程中,还可进一步扩大桑园面积;而且蚕桑业作为我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最成功的产业之一,织绸加工刚起步,产业链还不完整,发展空间很大,进一步扩大蚕桑生产、蚕丝生产规模和产量,大力发展丝绸深加工,是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县域经济,繁荣农村经济的迫切需要。
科技创新激发动力
“实现跨越发展,关键在科技创新。”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祁广军认为,相对其他地区而言,广西发展蚕桑业具有“资源优、机遇佳、创新强、体制顺、政策好”的优势。
针对广西的气候特点以及农村生产水平,广西先后自主培育出大批抗高温多湿的桑蚕品种和高产优质杂交桑品种。其中蚕品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广西桑蚕良种开发与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蚕桑品种实现更新换代,解决了起初蚕茧质量差、病虫害多、蚕茧难拉丝的问题。
此外,广西还在桑园建设、小蚕共育、大蚕饲养、蚕茧技术等关键环节加大攻关,形成一整套适合广西特点的高效技术体系和模式。种桑技术方面,做到“当年栽桑,当年养蚕,当年见效”。
通过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广西蚕丝在产量大幅提升的同时,质量也发生了质的飞跃,从上个世纪90年代的2A级至3A级,提高到现在普遍的4A级,部分达到5A级甚至6A级。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