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蚕茧要泡碱液才能拉丝,现在泡温水就能拉丝。以前拉的丝只能在纺织中当作低附加值‘纬线’,现在已能作为‘经线丝’用于高档出口丝绸纺织品中了。”广西桂合集团目前生产的生丝,80%达到5A级。为了改善缫丝工艺,桂合集团专门从外省引进专家。
广西蚕桑技术人才短缺成为妨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短板”。据了解,全国有29个蚕桑体系的岗位科学家,而作为全国蚕桑第一大(省)区的广西,却仅拥有朱方容一位高端人才。有关数据显示,广西万吨蚕茧科技人员拥有数仅为全国平均水平1/3。
近年来,广西把推进蚕桑资源利用作为提升产业综合效益、增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重点研究开发高附加值的桑枝、桑叶、桑果、蚕沙以及蚕丝等蚕桑资源产品。
2009年,广西第一家生物发电厂在柳城县启用,燃烧桑枝发电,并用燃烧剩余物生产复合肥。但由于运输成本高,这之后却没在区内继续出现第二家。
据了解,广西年产桑枝250万吨,相当于250万亩林地每年的木材,开发利用潜力很大。目前,桑枝主要用于栽培食用菌。2012年,全区桑枝栽培食用菌1亿棒,产鲜菇4万多吨,产值约4.4亿元,但仅用到全区桑枝总量的不到10%。
除了桑枝,广西每年养蚕还产生100多万吨蚕沙。这都为桑蚕产业循环经济提出了挑战。
那么,“一条虫”如何变成“产业龙”?朱方容说,构建广西蚕桑产业循环共生机制,科技是手段,人才是关键。因此,要突破蚕桑循环共生发展的技术瓶颈,必须依托当前的“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积极推广环境无害化技术,加大对清洁生产、能源综合利用、标准化生产等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引导省内外高校及科研机构积极开展桑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
产业集群高度聚集
广西已稳坐桑蚕业大(省)区的宝座,但在强区之路上,仍前路漫漫。
据了解,广西蚕、桑良种繁育技术与种养技术,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对蚕茧收购价具有一定的话语权,但在丝绸产品上,却成了“哑巴”。
“产业链完整、产业集群高度聚集”这一要素,是广西最大的“短腿”。目前,全区共有88家茧丝绸加工企业,却只有8家企业能够织绸,针织、染整、服装加工、丝绸贸易企业更是欠缺。据统计,全国每年丝绸总产值约1500亿元,广西蚕业农业、工业产值仅有220亿,仅占全国总产值的近15%。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