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如此,鬼神也不是一般的气。有学生问朱熹:鬼神只是气吗?朱熹回答说:鬼神是气,但是比较有灵性的气。鬼神尽管在本质上是气,但是它具备与人相似的知觉、情感和行动能力,换言之,它是人格化的。否则,你祭祀它干嘛呀?子贡曾问孔子:死人有没有知觉?孔子说:我如果说死人有知,担心孝子贤孙把资财都耗费在死人身上,影响活人的生计;如果说死人无知,恐怕天下的不肖子孙抛弃死者尸首而不安葬。死后“有知”的必须是人格化的“鬼神”,而不是若有若无、虚无缥缈的“气”。孔子真是进退两难,所以他一再劝诫人们:“敬鬼神而远之”:一方面不要把生活的重心放置到鬼神上,而要放到现实生活中来;另一方面又要敬鬼神,毕竟,祭祀是儒学的基石。墨子曾抨击儒家一方面认定无鬼,一方面又那么重视祭祀,就像是明明没有客人却学习待客之礼节,明明没有鱼却编织渔网。虽然儒家没有明确宣称“无鬼”,但即便如此,墨子这军将得也够让儒家难受的了,他毫不留情地猛戳儒家的软肋,墨子自己是坚持有鬼的。
朱熹不会同意子产和东海闲人的说法,认为只有某些人死后才会变成鬼。果真如此,那为什么要求天下人无论贫贱都要安葬、祭祀先人呢?所以朱熹宣称:“精气聚而为物,何物而无鬼神!”既然万物都是天地精气聚集而成,那么万物都可以变为鬼神。可是,鬼神作为气的一种表现形式,只是过渡阶段的现象,以朱熹的话来说,就像是火将要熄灭之时,会有烟上升一样,鬼终究是要消散为气的。这个倒是好理解,过了一段时间乃至过了几代人,大多数人都不记得祖宗长啥样了,他已经从你的记忆里“消散”了。可要命的是,有的祖先是足以让很后的后人抬出来自矜身价的,尽管他只是画像上的一张大众脸,还是要大张旗鼓祭祀的。可是,远祖的鬼魂早已消散,你还请他吃饭喝酒,这不扯犊子么?有学生这样问朱熹——当然他的话说的要客气得多。朱熹的回答是:远祖的灵魂虽然已经散了,但是他的根还在子孙这里,子孙之气与祖先之气相似,所以祭祀的时候,尽可能虔敬,就可以把祖先之气召回来,重新凝聚成鬼。牵强以至如此,朱熹也是蛮拼的。
在生者与死者之间,区别到底是什么呢?经过无数次的观察和体验,大家会注意到,生者有呼吸,而死者没有。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具有可重复性的科学定律。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