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两句诗是唐朝孟郊在登科后写下的,字里行间都表达出了他的激动与欣喜,同时也表达出了无数登科及第的举子们的心情。
科举制度在隋朝建立,唐朝完善,此后一直延续到清末,是我国古代选举人才的一个重要方式。无数读书人一生都在为科举做准备,只为上榜,只求成名。
然而,在科考过程中,比如进京赶考,其中需要充足的路费与食宿费用,那些家境并不怎么优越的考生该如何解决呢?
其实真实的情况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好得多。
科考的“升级”之路
科举考试并不是一场考试,正如现在我们的“小考”、“中考”、“高考”一般,科举也是分着等级的,分别是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通过之后分别对应了秀才、举人、贡士和进士。
当然,进士中名列前茅者便是我们熟悉的三甲,状元、榜眼和探花。院试就在当地的府、县举行,距离较近,考生们参加也比较方便,上榜者虽是科举考试中等级 的秀才,但若想考中也并不容易。
院试每年都会举办一次,除了首次参加的考生外,参加了多次的考生更是比比皆是。人数众多,但名额有限,难度还是有的。这些读书人几乎都是自幼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虽然我们经常听到“穷秀才”这个称号,但要说秀才有多穷,实则不尽然。
朝廷对于秀才有一系列优待政策,比如免除家庭部分成员的徭役及赋税,这在很大程度上给了秀才一定的经济优待。
因此,要说秀才“穷”那可是不对的,当然,若是同科考更高等级的人比较,秀才确实是穷。
秀才只是科考的一个开始,接下来,他们便会准备三年一次的乡试。
乡试在省城举行,上榜者就是举人,成为举人便有了当官的资格,所以举人经常被人称为“举人老爷”。这场考试难度更大,有些人或许终其一生都只能停留在秀才上无法更进一层。
范进中举后当场疯癫就充分说明了举人是多么难得,它可不只是一个称呼,成为举人后将会有更多更好的优待。
就拿政治地位来说,举人可同一定的官员平起平坐,深受当地官员的尊敬。
举人可以不受刑罚,涉及一些案件时,官府只能客气将他们请来。
在经济层面,同秀才一样,举人可以免除部分徭役和赋税,不过范围要比秀才大的多。
举人不仅可以庇佑自己的家人,他们的这些特权还可以帮助其他人,从而达成一种交易,成为举人的一个经济来源。同时举人的社会地位还有了极大提升,在当地拥有一定的威望。
在往上说便是会试了,同样是三年一次,举办地点在京城,上榜者为贡士,贡士便有资格参加接下来的殿试,有幸得见龙颜。
通过殿试的人被称为进士,而佼佼者便是前三甲,可以骑马游街,被天子授官。
这些都是功成之后的场景,参加会试殿试需要赶赴京城,幸运者家乡离京城近甚至就在京城,大多数考生则来自各个地方,参加考试便需要准备一笔路费及食宿费用,这该如何解决?
科考“爱心”补助
俗话说的好,“穷家富路”,这在古代体现的更是淋漓尽致。古时候交通不发达,人们出行大多依靠驴、马等牲畜,或者是船只,尤其是牲畜,不能无止境的赶路,总是需要休息的。
且它们同如今的交通工具比较,实在是速度太慢。因此,当人们远行时,往往需要在路上花费不少时间。这中间自然需要住宿、吃饭,这些都需要银子。
对于那些进京赶考的考生来说,他们的花费更甚,因此在不少影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穷困潦倒的举人们进京赶考,过程实在艰辛。
然而,真实情况绝非如此。
举子们都是一个朝廷重要的人才后备,朝廷需要人才,便会给这些人才们提供极大的便利。
清朝之前的朝廷就早已开始资助举子们进京赶考,清朝之后的这一政策更是完善。
首先拿路费来讲,朝廷会根据考生们家乡距京城的远近来分发路费。
距离近的如河北等地,大概可以得到3两银子,距离较远的南方地区,如广东等,可以得到20两的路费补助, 的是海南省,30两。
除了路费补助,朝廷还会为举子们提供“公车”,也就是驿站内的马车,举子们可以免费使用。
“公车”不仅给举子们带来便利,更是他们的安全保障,这些公车上会插上“礼部会试”的黄旗,表明举子的身份,不仅能让他们在沿途得到优待,更是让那些盗匪望而却步。
要知道,若是盗匪抢劫了这样的马车,势必会被朝廷尽力抓捕,最终必然是死罪,因此盗匪们也不敢轻举妄动,这极大保障了举子们的安全。
同时,驿站还可以为举子们免费提供食宿,又为他们节省了一笔开支。从种种政策可以看出朝廷对于举子们的重视。
雍正时期,还给落榜的举子们提供了特殊关怀,为他们提供回去的路费,这给了那些伤心失意的举子们很好的安慰,鼓励他们继续奋斗。
总而言之,进京赶考的举子们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穷困潦倒,恰恰相反,他们会享受到最好的条件。想必这也是读书人一心想要参加科举的一个原因吧。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