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正值中国纪录片诞生100周年之际,以央视纪录频道开播为标志,沉寂多年的纪录片开始强势逆袭,国内纪录片无论节目产量、观众规模还是带来的经济效益,都创造了历史。各省市电视台也开始跟进,整饬创作队伍,恢复纪录片生产。当然,目前电视媒体努力的方向更多偏重类型化纪录。2013年,央视纪录频道将开辟周播时段《纪录电影》,每期90分钟,正好是一个标准电影时长。栏目侧重播出国内外影展获奖的经典纪录片,这也使得电视播出平台的纪录片内容选择和风格选择更趋于多样化。
与此同时,宽带互联网的发展,让视频网站对纪录片这种有着稳定观众群的片种青睐有加。
生活在“自媒体”时代是幸运的,自由发声的权利,让有表达欲望的作者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摄录器材的轻便简洁,更让“人人都是记录者”成为可能。网上一部名为《毕业后的大多数》的纪录片,影片把目光对准了一群大学毕业生,他们正在为生活奔波,作者也许也是他们当中的一员。
影片由几个独立故事组成:首先是一对为考研拼搏的恋人。女友在顶楼上洗衣服,在地板上切菜做饭,她希望男友能顺利考研,但同时她对两人感情生活的未来,没有确切把握;另一个刚找到工作的毕业生,穿着廉价西装,如数家珍地向客户介绍楼盘的户型、小区环境、物业服务,自己却住在远郊的平房里;还有几个年轻人,选择去远郊做法律志愿者,在清贫枯燥的生活里,建立起了温暖的友谊……
《毕业后的大多数》在制作技巧上还不是十分成熟,许多画面语言段落,处理得过于草率。然而,真实,以及能够与拍摄对象平等交流,是影片最吸引观众的地方。
最难忘的一个主人公叫刘家秀,和其他人不同,他大学一毕业,就和女友结婚生子。迫于生活的压力,小两口去了陕西某县做了中学教师,刘家秀认为这就是命运。
从农村走出来的刘家秀有一个热爱文学的父亲,小时候,父亲总是对他说:“孩子,爸爸的文学梦想全部寄托在你身上。”小时候刘家秀的作文总能得到老师的赞赏。如今,中文系毕业的刘家秀只能生活在偏僻的市镇中学,忙碌,平凡,生活的重担常常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只有在看到自己幼小的孩子时,他才会想起自己曾经对文学的热爱。他指着儿子对着镜头苦笑着:“我的文学抱负,就在这里啦……”
独立导演徐童也把自己的《老唐头》放在了网上,完成了《麦收》、《算命》之后,这部《老唐头》是徐童“游民三部曲”的终篇,影片展现了一个老人和属于他的那个时代的共同迟暮。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